用本國複雜的地形,與敵軍展開了游擊戰,讓敵軍陷入了被動。

此外,他還派遣使者與其他國家建立聯絡,尋求外部的支援和援助。儘管強大的國君試圖阻止這些外交行動,但他的陰謀和霸道行徑早已引起了其他國家的警惕和不滿。

最終,在鄰國國君的智慧應對和各方力量的聯合之下,強大的國君未能實現他的侵略野心,反而損兵折將,國力受到了削弱。

這個故事中,強大的國君雖然懂得運用一些權謀之術,但他卻忽略了“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的道理。他過度使用陰謀和武力,導致其他國家對他產生了警惕和反感。而弱小的鄰國國君,在關鍵時刻領悟並運用了“柔弱勝強”的智慧,成功地保衛了自已的國家。

它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局勢和強大的對手時,不能僅僅依靠表面的強大和剛強,而要懂得隱藏自已的實力,運用智慧和策略,以柔克剛。同時,也不能過度炫耀和使用自已的權力或優勢,否則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就如同大魚不能脫離深淵一樣,國家也不能輕易地展示自已的利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鬥和危機。而這些智慧,正是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六章所蘊含的深意。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原文為: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強。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其大意為:將要收攏的,必然是它原本已經得到了擴張;將要削弱的,必然是它原本已經得到了加強;將要去除的,必然是它原本已經得到了推舉;將要剝奪的,必然是它原本已經得到了給予。這是很容易被忽視的道理。持守柔弱,更好過逞剛強。大魚不能脫離深淵,國家的利器,不能隨意示人逞威。

故事(二)

李明是一家大型企業的中層管理者,在一次公司的重大決策中,面臨著艱難的選擇。

公司考慮對一項新產品進行大規模投資,以搶佔市場份額。然而,這需要大幅度削減其他部門的預算來籌集資金。李明負責協調各部門之間的資源分配。

在討論會上,各個部門的負責人都極力爭取保留自已部門的預算,場面一度十分緊張。李明深知,如果強行推行這個投資計劃,可能會引發內部的矛盾和混亂,影響公司的整體運營。這正如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六章中所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李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的內心充滿了糾結。一方面,新產品的市場前景確實誘人,有可能為公司帶來巨大的收益;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地看到,過度集中資源可能會導致其他部門的發展受阻,甚至影響到公司的基礎業務。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李明反覆權衡利弊。他不由自主地想到,如果因為一時的衝動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可能會給公司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但如果過於保守,又可能錯過發展的良機。

經過多番調研和分析,李明最終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在保證現有業務穩定的基礎上,適度調配資源支援新產品的研發,但並非以犧牲其他部門為代價。

這個方案實施後,雖然新產品的推進速度稍緩,但公司整體的運營依然保持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產品在有序的資源支援下逐漸成熟,成功推向市場,為公司創造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李明透過這次經歷深刻體會到了道德經第三十六章的智慧,明白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要懂得權衡和取捨,以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六章現代社會分析: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六章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