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道德經》第三十四章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大道廣泛流行,無所不在,它可以在左右兩邊隨意流淌、存在。萬物依靠著大道得以生存,大道對於滋養萬物這件事從不推辭。事情成功以後,大道也不把功勞據為已有。大道滋養、呵護著萬物,卻並不以萬物的主宰自居。它一直沒有什麼慾望,從這一方面來說,可以稱它為“小”;然而萬物都歸附於大道,大道卻仍然不主宰萬物,從這一點來看,又可以稱它為“大”。正因為大道始終不認為自已偉大,所以才能夠成就它真正的偉大。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章的內容,我們來看一些例子和故事。

比如,大自然中的陽光和空氣。陽光普照大地,給予萬物能量和溫暖;空氣供萬物呼吸,維持生命活動。它們對於萬物的生存至關重要,可是陽光和空氣從未因為自已的重要作用而邀功,也沒有要求萬物對它們感恩戴德,它們只是默默地履行著自已的職責。這種“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的品質,與大道相似。

再講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孔子一生致力於教育和傳播仁道思想,他的弟子遍佈天下。他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對中國的文化和思想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孔子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沒有因為自已的成就而驕傲自滿,反而不斷地學習和進步,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流傳千古,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孔子這種不居功、不自傲的品質,也是對“功成而不有”的一種詮釋。

還有一位著名的慈善家田家炳先生。他一生致力於慈善事業,在中國各地捐建了許多學校、醫院等公益設施,幫助了無數的人。但是他生活節儉,淡泊名利,一直默默為社會做貢獻,從沒有把自已的善舉當作炫耀的資本,也沒有以此來謀求個人的利益。他這種無私奉獻、不圖回報的精神,體現了“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的大道品質。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平凡而偉大的人。比如那些堅守在偏遠山區的鄉村教師,他們放棄了城市的繁華和舒適,紮根在艱苦的環境中,為鄉村孩子傳授知識,點亮他們的未來。他們雖然默默無聞,但是他們的付出和奉獻,對於那些孩子和鄉村的發展來說,意義重大。他們不追求功名利祿,只是用心地履行著自已的職責,也是在踐行著大道的精神。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四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國家正處於繁榮昌盛的時期。這個國家的國君,我們暫且稱他為明主。

明主治理國家並非採用嚴厲的律法和強制的手段,而是遵循著一種看似無為而治的方式。他深知“道氾呵,其可左右也”的道理,明白道是如此的廣泛,無所不至。

在國家的發展中,明主致力於推動各項事業的成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他鼓勵百姓們積極參與農耕、商貿等活動,使得國家的物產豐富,經濟繁榮。當人們讚揚他的功績時,他總是歸功於百姓的努力和自然的恩賜。

明主對待萬物也如同道一般,“萬物歸焉而弗為主”。他不將國家的繁榮視為自已的私有財產,不主宰百姓的生活。他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和自由,讓百姓們能夠按照自已的意願發展。

有一次,鄰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糧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明主得知後,並沒有趁機侵略或索取,而是主動伸出援手,送去了大量的糧食和物資。大臣們對此有些不解,問道:“國君,我們為何要幫助鄰國呢?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明主微笑著回答:“道之所在,無私無慾。我們幫助鄰國,並非為了獲取什麼,而是遵循道的指引。萬物相互依存,今日我們幫助他們,他日也許我們也會需要他們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