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明晰真正適合自已的道路。

“進道如退”,好比一位學生在準備重要考試時,有時會暫停大量刷題,而是總結反思之前的錯題,這個階段看似學習進度放緩,實則是在為最後的衝刺做更充分的準備。

“大器晚成”的例子可以想到蘇洵,他年少時不務正業,直到二十七歲才發奮讀書,最終成為文學大家,與兒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

這些例子和故事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所傳達的智慧,告訴我們在面對道時應有的態度和認知。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尋道風雲》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之上,風雲變幻,世間眾人對道的理解與追尋也各不相同。

有一位年輕的學子名叫子明,他飽讀詩書,一心追求世間真理,算得上是一位“上士”。一日,他偶然聽聞在遙遠的山中,有一位神秘的老者精通天地之道。子明二話不說,背起行囊就踏上了尋道之旅,一路上風餐露宿,卻毫無怨言,以勤奮踐行著自已求道的決心。當他終於歷經艱辛見到那位老者,聽聞老者闡述那高深莫測的道,關於如何順應自然,如何修身治國平天下,子明如獲至寶,每日勤能行之,將老者的話語牢記於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感悟和實踐。

在繁華的城鎮中,有一群自認為有些學識的讀書人可視為“中士”。城中來了一位雲遊四方的道士宣揚道義,他們圍在旁邊,有的聽後覺得似乎有些道理,但又覺得虛無縹緲,難以捉摸,時而在生活中想要去遵循,時而又拋之腦後,若存若亡。就如同其中一位叫林方的書生,有時候他會嘗試著道士所說的清心寡慾去讀書,可當看到他人功名利祿加身,又開始動搖,在道的邊緣不斷徘徊。

而在街頭巷尾,有一群無所事事的混混堪稱“下士”。又一次有一位苦行僧在街頭講道,說人要學會放下貪婪與爭鬥,迴歸本心。這群混混聽了之後,當即鬨堂大笑,對那苦行僧指指點點,言語之中盡是嘲笑與譏諷。他們覺得這簡直是可笑至極,人生不就是應該去爭奪,去享樂嗎?不爭奪何來財富,不享樂活著又有何意義。他們這般大笑,那苦行僧卻只是平靜地看著他們,心中默唸“弗笑,不足以為道”。

在這片土地上,還曾發生過這樣的故事。

有一位將軍,他一生戰功赫赫,為國家開拓疆土無數,可謂是功成名就,人人都贊他的品德高尚,他自已也覺得自已的德行足以誇耀。可當他年老之時,一次偶然路過一個小山村,看到那裡的村民雖然生活貧苦但卻互幫互助,鄰里之間親如一家,那山谷一般的包容與祥和,讓他突然覺得自已所謂的“上德”如同一座空中樓閣,看似巍峨,實則遠遠不如這山村的質樸。他開始反思自已過往的行為,那些曾經被他認為是正義之戰的殺戮,在這一刻彷彿讓他覺得自已的“大白”實則如辱一般,他的內心開始有了變化,他的“廣德”也意識到了不足。

曾經有一個年輕的工匠,他立志要打造出一個驚世駭俗的大器物。他沒日沒夜地在工坊中勞作,不斷地設計和修改,然而幾年過去,他發現自已離目標還是很遙遠。他開始迷茫,感覺自已這一路走來好像是在退步,而不是在前進。但他沒有放棄,繼續鑽研,在這個過程中他突然領悟到,所謂的大器其實不是以時間早晚來衡量,真正的大器或許是那永遠在追尋極致的過程,而非一個簡單的結果,就如同那“進道如退”的道理。

在一個古老的王國,有一位大臣,他剛正不阿,直言進諫,一開始很多人都不理解他,覺得他是在破壞官場的規則,是一種“建德如偷”的行為。但他質真如渝,堅守著自已心中的信念,哪怕被人誤解。而王國的朝堂之上,那方正的格局看似有稜角,但是當面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