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地方入手,成就大事要從細微之處做起。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事情發展而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由細微的事情積累而成。所以聖人始終不刻意去追求做大事,卻能夠成就偉大的事業。

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他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但他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從最基礎的實驗開始,一點一點地改進。他嘗試了上千種材料,最終找到了鎢絲這種合適的燈絲材料。正是因為他從細微處入手,不斷攻克一個個小問題,才成就了這項偉大的發明。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輕易許下諾言的人必然很少能守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必然會遭遇很多困難。所以聖人總是把事情看得很艱難,因此最終不會遇到困難。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人,隨口就答應別人的請求,卻往往無法兌現承諾。比如,有人輕易答應幫朋友完成一項複雜的任務,結果自已根本沒有能力做到,不僅讓朋友失望,也損害了自已的信譽。而聖人明白這個道理,對待事情謹慎認真,不輕易下判斷,把每一件事都當作難題去對待,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樣自然能夠順利地解決問題。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告訴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從容易和細微處著手,不輕易許諾,以謹慎的態度對待困難,這樣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烽火連天的亂世之中,有一位智者名叫玄清。

玄清秉持著“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理念生活。當眾人都在為功名利祿你爭我奪之時,他卻隱居於山林之間,過著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他每日採集山果、汲取清泉,於寧靜中品味著生活的本真滋味。旁人笑他愚鈍,不懂去爭奪財富與權勢,他卻只是淡然一笑。

一日,邊境傳來戰報,敵軍來犯,國家陷入危難。朝中大臣們紛紛商議對策,有的主張立刻出兵迎戰,認為這是彰顯國威的大好時機;有的則憂心忡忡,怕戰事一起,百姓生靈塗炭。而玄清此時聽聞此事,想到了《道德經》中的“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他來到朝堂之上,向國君進言:“陛下,此次戰事看似艱難,但可從易處入手。敵軍雖來勢洶洶,然其糧草補給線漫長,可派一小隊精兵偷襲其補給,斷其根基。此事雖小,卻可影響大局。”國君聽後,覺得有理,便依計而行。果然,敵軍因糧草被斷,軍心大亂,不戰而退。

此事過後,玄清之名傳遍全國。但也有人嫉妒他的功勞,暗中向國君進讒言,說他有謀反之心。國君聽後大怒,欲治玄清之罪。然而玄清卻不慌不忙,他來到國君面前,說道:“陛下,臣一心為國,絕無謀反之意。以怨報怨,只會讓仇恨愈演愈烈。臣願以德行回報陛下的懷疑,相信陛下終會明白臣的忠心。”國君聽後,心中有所觸動,便派人去調查此事,最終還了玄清清白。

又有一次,鄰國派使者前來,提出一個看似簡單的要求,若能在三日之內造出一座華麗的宮殿,便與本國結盟,共同對抗其他強敵。眾人皆覺得此事容易,紛紛請命。但玄清卻站出來說:“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此事看似簡單,實則困難重重。建造宮殿需大量人力物力,且時間緊迫,不可輕易答應。”然而,一些大臣急於求成,不聽玄清之言,向國君保證一定能完成任務。

結果,三日之期將至,宮殿卻只建了一半。國君大怒,此時才想起玄清之言。玄清再次獻策,他建議向鄰國說明實際情況,請求寬限時間,並承諾一定會盡力完成。同時,他組織百姓和工匠們齊心協力,日夜趕工。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