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 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 (第2/7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當雙方兵力相當的時候,充滿悲憫之心的一方會取得勝利。悲憫之心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和對正義的堅守。比如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悲憤,頑強抵抗,最終取得了勝利。這種悲憫之心激發了人們的鬥志,讓人們為了正義而戰。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在戰爭中,我們要保持謹慎、謙遜的態度,不輕易挑起爭端;要學會內斂鋒芒,在關鍵時刻發揮出最大的作用;要避免輕敵,充分認識到對手的實力;同時,要懷有悲憫之心,為了正義而戰。這些智慧不僅適用於戰爭,也適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在面對各種挑戰時,能夠更加從容、堅定地前行。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九章譯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九章其譯文大致如下:用兵的人曾這樣說:我不敢主動挑起戰爭而寧願處於被動防守的地位,我不敢前進一寸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叫做雖然有行動卻好像沒有行動,雖然要奮臂卻好像沒有手臂可舉,雖然有兵器卻好像沒有兵器可持,這樣就達到了無敵的境界。然而,最大的災禍莫過於自認為無敵,一旦自認為無敵就接近喪失了我所珍視的東西。所以當雙方兵力相當的時候,心懷悲憤的一方能夠獲勝。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事例可以印證這一章的道理。比如春秋時期的吳越爭霸,吳王夫差在戰勝越國後,驕傲自大,認為自已無敵於天下,四處征戰,最終被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積蓄力量後一舉擊敗。夫差正是因為自認為無敵,而喪失了警惕,最終走向了失敗。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強調了一種謹慎、不主動挑起爭端的態度。在現代社會中,國家之間的關係也應該如此。例如,中國一直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不主動挑起戰爭,而是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這種態度體現了道德經中“不敢為主而為客”的智慧。
“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心懷悲憤的一方往往更有鬥志和決心。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遭受了日本侵略者的殘酷侵略,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侵略者的悲憤,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奮起抵抗。無數的英雄烈士為了保衛祖國,不惜犧牲自已的生命。正是這種悲憤激發了中國人民的鬥志,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總的來說,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九章告訴我們,在戰爭中要保持謹慎、不驕不躁的態度,不要自認為無敵,同時,心懷悲憤的一方往往更有力量。這些道理不僅適用於戰爭,也可以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不要驕傲自滿,同時,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九章白話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九章原文為:“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胃行無行,襄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葆矣。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用白話文來理解這段話,意思是:用兵的人有這樣的說法:我不敢主動挑起戰爭而寧願處於被動防守的地位,我不敢前進一寸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如同看似有行動卻好像沒有行動,看似要揮臂卻好像沒有手臂可舉,看似有兵器卻好像沒有兵器可持,這樣就能達到無敵的狀態。然而,最大的災禍莫過於自認為無敵,一旦自認為無敵就接近喪失了我所珍視的東西。所以當雙方兵力相當的時候,心懷悲哀的一方能夠獲勝。
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印證這一章的道理。比如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在被吳王夫差打敗後,他沒有急於復仇,而是選擇忍辱負重,“不敢為主而為客”,採取被動防守的策略。他臥薪嚐膽,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最終,當實力足夠時,一舉擊敗夫差,實現了復國。勾踐在處於弱勢時不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