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和理智是非常重要的。

“善勝敵者弗與”。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與敵人正面交鋒。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採用游擊戰、運動戰等戰術,不和日軍進行大規模的正面衝突。透過靈活機動的作戰方式,不斷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勝利。這就是“善勝敵者弗與”的生動體現。

“善用人者為之下”。善於用人的人對人態度謙下。劉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劉邦自已雖然才能有限,但他善於用人,對張良、蕭何、韓信等人才禮賢下士,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最終,劉邦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要善於發現人才、尊重人才、使用人才,才能成就大業。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八章告訴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避免崇尚武力、輕易發怒、盲目硬拼,要學會以柔克剛、冷靜理智、善於用人,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實現自已的人生價值。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八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古老的歲月裡,天下紛爭不斷,各國諸侯為了爭奪霸權,戰火連天。

有一位名叫凌風的將軍,他深知“善為士者不武”的道理。凌風自幼熟讀兵書,卻從不以武力炫耀。他明白,真正的勝利並非依靠暴力,而是智慧與仁德。當他率領軍隊出征時,總是以和平為首要目標,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殺戮。

一次,凌風的國家與鄰國發生了衝突。鄰國派出了一位以勇猛著稱的將軍,名叫虎威。虎威生性暴躁,“善戰者不怒”這句話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影子。他聽聞凌風的名聲,心中不服,決定在戰場上一較高下。

兩軍對壘之際,虎威怒目圓睜,大聲叫罵,試圖激怒凌風。然而,凌風卻不為所動,面色平靜地看著虎威。他知道,一旦被憤怒衝昏頭腦,就會失去理智,做出錯誤的決策。

戰鬥開始後,虎威率領軍隊如猛虎下山般衝向凌風的陣營。凌風卻不與他正面交鋒,而是按照“善勝敵者弗與”的策略,巧妙地佈置防線,利用地形優勢進行防禦。虎威的軍隊雖然勇猛,但在凌風的精心佈置下,始終無法突破防線。

隨著戰鬥的進行,虎威越來越急躁,而凌風則始終保持冷靜。他觀察著敵軍的動向,尋找著敵人的弱點。終於,他發現了虎威軍隊的破綻,果斷派出一支奇兵,從側翼襲擊敵軍。虎威的軍隊頓時陷入混亂,紛紛潰敗。

凌風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下令收兵。他知道,戰爭帶來的只有痛苦和破壞,他希望透過這次戰鬥,讓鄰國認識到和平的重要性。

戰後,凌風派人向鄰國送去了和平的提議。鄰國的君主被凌風的仁德所感動,決定與凌風的國家簽訂和平條約。從此,兩國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凌風的故事在各國之間傳頌,人們紛紛讚揚他的智慧和仁德。他用自已的行動詮釋了《道德經》第六十八章的深刻道理,成為了古代戰爭中的一段傳奇。

故事(二)

在現代社會的喧囂與忙碌中,人們如同高速運轉的機器齒輪,不斷追逐著功名利祿。然而,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八章的智慧,卻如同一股清泉,為我們帶來了別樣的思考。

李凡是一家大型企業的部門經理。他一直以來都以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著稱,認為只有強硬的手段才能管理好團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團隊成員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工作效率也逐漸下降。

這時候,他想起了《道德經》中的那句話:“善為士者不武。”李凡開始反思自已的管理方式,他意識到,過於強硬的領導風格可能會適得其反。於是,他決定改變自已的管理方式,不再依靠權威和命令,而是更多地傾聽團隊成員的意見和建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