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舍(捨)其茲(慈),且勇;舍(捨)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如果捨棄了慈愛而只剩下勇敢,就會變得魯莽;捨棄了謙遜而一味爭先,就會陷入危險。項羽勇猛無比,但缺乏慈愛之心,最終眾叛親離,走向失敗。而那些急於求成、爭強好勝的人,往往在競爭中耗盡精力,難以長久。

“夫茲(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女(如)以茲(慈)垣之。”慈在戰爭中能帶來勝利,在防守時能堅固城池。這並不是說慈能直接帶來軍事上的勝利,而是強調慈所產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源於對祖國和人民的慈愛。這種慈愛讓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擊外敵,最終取得了勝利。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七章的“三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寶貴的人生指引。在生活中,我們應秉持慈愛之心,保持儉樸的生活態度,學會謙遜,不盲目爭先。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實現自已的人生價值。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七章譯文:

以下是譯文及事例故事講解:

天下人都說“我”的道偉大,偉大卻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正因為偉大,所以不像具體之物。如果像具體的事物,那早就變得渺小了。我一直有三件寶貝,持有並珍視它們。第一件是慈愛,第二件是儉樸,第三件是不敢為天下先。

慈愛,所以能勇敢。母親對孩子的慈愛,能讓她在危險面前毫不畏懼地保護孩子。比如在地震等災難中,很多母親為了保護孩子,展現出驚人的勇敢,用自已的身體為孩子撐起一片安全的空間。

儉樸,所以能寬廣富足。比如陶朱公范蠡,他在富甲一方後,依然保持儉樸的生活作風。他不追求奢華浪費,而是合理地運用財富,進行明智的投資和慈善活動。正因為他的儉樸,財富得以長久保持,並且不斷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不敢為天下先,所以能成為成就大事的領導者。在一個團隊中,真正有智慧的領導者往往不會急於出頭爭功,而是先傾聽團隊成員的意見,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優勢。這樣的領導能凝聚人心,帶領團隊走向成功。

現在如果捨棄慈愛而只求勇敢,捨棄儉樸而追求奢華,捨棄謙遜而急於爭先,那就必然會走向滅亡。項羽勇猛無比,但缺乏慈愛之心,對百姓殘暴,最終失去民心,走向失敗。而那些一味追求奢華享受、揮霍無度的人,往往很快就會耗盡財富,陷入困境。那些爭強好勝、處處爭先的人,也容易樹敵過多,難以長久發展。

慈愛,用於作戰就能勝利,用於防守就能堅固。上天要成就一個人或一個國家,就會讓慈愛像城牆一樣守護著他們。比如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懷著對人民的慈愛,為了解放廣大受苦受難的人民而戰鬥。他們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援,最終取得了勝利。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七章告訴我們,慈愛、儉樸、不敢為天下先這三件寶貝是人生的寶貴財富。我們在生活中應秉持這些品質,才能走向成功和幸福。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七章白話文:

在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中,老子闡述了他所珍視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說:“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意思是天下人都說我的道偉大,偉大卻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正因為偉大,所以不像具體之物。如果像具體的事物,那早就變得渺小了。這告訴我們,道是一種超越具體形態的存在,不能用常規的標準去衡量。

“我恆有三葆(寶),之。一曰茲(慈),二曰檢(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提出了他的三件寶貝: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