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聖人處在前面,而民眾不感到妨害;處在上面,而民眾不感到沉重。天下的人都樂意推舉他而不厭惡他。不正是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這裡老子告訴我們,真正的強大不是透過競爭和爭鬥來實現的,而是透過無私奉獻和服務他人來獲得的。當我們放下自我,為他人著想時,我們會發現自已的價值和力量。

比如,特蕾莎修女,她一生致力於幫助貧困和疾病的人們,無私奉獻自已的時間和精力。她的行為感動了全世界,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愛戴。她沒有與任何人爭鬥,但她的影響力卻超越了國界和種族。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學習老子的智慧,保持謙卑的態度,關心他人的利益,不與人爭。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挑戰時,不要抱怨和爭鬥,而是要以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當我們與他人相處時,要尊重他人的意見和選擇,學會包容和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生活中獲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譯文: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眾多河流匯聚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夠成為百穀之王。

就如同自然界中的江海一般,它們以謙卑之姿容納百川。比如海洋,無論河流是大是小,都能欣然接納。黃河奔騰洶湧,帶著大量泥沙注入海洋,海洋從不嫌棄;山間的小溪潺潺流淌,最終也能匯入大海的懷抱。海洋以其廣闊的胸懷和低下的姿態,成就了自已的偉大。

因此,聖人想要處在民眾之上領導人民,一定要在言辭上對民眾表示謙下;想要走在民眾的前面引領他們,一定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民眾之後。

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懂得“言下”和“身後”的明君。他廣開言路,虛心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如魏徵等敢於直言進諫的臣子,李世民不僅不怪罪,反而常常反思自已的行為。在利益分配上,他也首先考慮百姓的福祉,輕徭薄賦,推行一系列利民政策,使得唐朝在他的統治下繁榮昌盛。

這樣,聖人處在前面,而民眾不感到妨害;處在上面,而民眾不感到沉重。天下的人都樂意推舉他而不厭惡他。不正是因為他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比如,春秋時期的范蠡,他在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後,功成身退,不貪戀權勢富貴。他選擇了經商,三聚三散財富,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他從不與人爭鬥,卻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和讚譽。而那些一味爭權奪利的人,往往陷入無盡的紛爭和危險之中。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應該學習江海的謙卑和聖人的智慧。在與他人相處時,不要總是爭強好勝,要學會謙虛待人,多考慮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在團隊合作中,不要只想著自已出風頭,要懂得把榮譽和機會讓給他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援,實現自已的人生價值。

帛書版《道德經》第六十六章白話文:

在帛書版《道德經》的第六十六章中,老子以深刻的智慧闡述了一個重要的道理。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江海能夠成為眾多河流匯聚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這就如同大海,它廣闊無垠,卻始終保持著謙卑的姿態,接納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河流。無論河流是大是小,大海都一視同仁地容納它們。比如長江和黃河,這兩條偉大的河流奔騰不息,帶著大量的水量和泥沙注入大海,大海從不拒絕,反而以包容的胸懷接納它們。這種善下的品質,使江海成為了百穀之王。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那些成功的企業家,他們往往不會因為自已的成就而驕傲自滿,而是始終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