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 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 (第5/7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工為出發點,注重員工的成長和發展,就如同有德司契。這樣的領導能夠贏得員工的忠誠和信任,企業也會更加和諧穩定。而那些只注重利益,對員工苛刻要求的領導,就像無德司徹,容易引起員工的反感和牴觸,企業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在現代社會,善良的人往往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幫助和支援。比如那些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的人,他們的善舉會贏得社會的尊重和讚譽,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也會有更多的人願意伸出援手。而那些自私自利、不擇手段的人,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獲得一些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往往會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援,最終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在現代社會中處理矛盾和與人相處的智慧。我們應該儘量避免產生大的怨恨,以寬容和善良的心去對待他人,做一個有德之人,這樣才能更好地順應天道,獲得幸福和成功。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感悟:
當我們深入品味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時,那古老的智慧如同一股清泉,緩緩流淌進我們的現代生活,給予我們深刻的感悟。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這句話讓我們反思在生活中處理矛盾的方式。很多時候,我們試圖去調和那些重大的怨恨,但往往只是表面上的和解,內心深處的餘怨卻難以消除。就如同兩個曾經爭吵得不可開交的朋友,雖然在他人的勸說下暫時和好,但心裡的疙瘩卻始終存在。這種餘怨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再次引發矛盾。比如在工作中,同事之間因為競爭或者意見不合產生了矛盾,即使經過領導的調解暫時平息,但如果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麼日後可能會因為類似的事情再次衝突。
“是以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這讓我們懂得寬容的力量。在古代,執右契意味著擁有債權卻不追討,體現了一種大度和包容。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也可以從這種態度中汲取智慧。比如,當別人欠我們一些人情或者債務時,如果我們能夠以寬容的心態對待,不急於索取回報,也許會收穫意想不到的友誼和信任。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商販在創業初期得到了一位朋友的幫助,後來朋友的生意陷入困境,向小商販借了一筆錢。雖然小商販自已的生意也並不輕鬆,但他沒有催促朋友還錢,而是默默地支援朋友度過難關。最終,朋友的生意好轉,不僅及時歸還了借款,還與小商販成為了更加親密的合作伙伴。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這句話提醒我們要做一個有德行的人。有德之人像掌管契約卻不追討的人,以善良和寬容對待他人;而無德之人則像苛刻的收稅官,只知道索取。在我們的生活中,那些樂於助人、寬容大度的人往往能夠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喜愛。相反,那些自私自利、斤斤計較的人則會讓人敬而遠之。比如在一個社群裡,有一位熱心的居民總是主動幫助鄰居,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當他自已遇到困難時,鄰居們紛紛伸出援手,讓他感受到了溫暖和關愛。而另一位居民則總是為了一點小事與鄰居爭吵,對他人的請求也從不理會。當他需要幫助時,卻沒有人願意幫助他。
“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這句話讓我們明白,善良的人最終會得到上天的眷顧。雖然天道看似無情,但它總是偏愛那些善良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善良的人因為他們的善舉而獲得幸福和成功。比如那些長期致力於公益事業的人,他們的付出不僅幫助了他人,也為自已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和內心的滿足。一位志願者長期在貧困地區支教,雖然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他的善舉感動了很多人。後來,他在遇到困難時,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援,讓他能夠繼續堅持自已的公益之路。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讓我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