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 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 (第3/7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間的信任可能已經受到了損害。
“是以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這句話是說,就像拿著契約的右半部分,卻不以此去要求別人償還債務。在古代,契約分為左右兩部分,債權人拿著右半部分。這意味著即使有權利要求別人償還,也選擇寬容對待,不刻意去追討。比如,有一個人曾經借給朋友一筆錢,後來朋友遇到了困難,無法按時還錢。這個人沒有去逼迫朋友,而是選擇理解和等待。最終,朋友在度過難關後,主動歸還了借款,並且兩人的關係更加深厚。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所以,有德行的人就像掌管契約的人一樣,雖有權利卻不苛責於人;而沒有德行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一樣,苛刻嚴厲。在一個團隊中,如果領導者有德行,他會像掌管契約的人一樣,對下屬寬容大度,給予他們成長的空間和機會。當下屬犯錯誤時,他會耐心教導,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指責。這樣的領導者能夠贏得下屬的尊重和信任,團隊也會更加和諧穩定。相反,如果領導者沒有德行,像掌管稅收的人一樣苛刻,對下屬要求過高,不允許有任何錯誤,那麼下屬就會感到壓抑和不滿,團隊的氛圍也會變得緊張。
“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天道是沒有偏私的,它永遠眷顧善良的人。善良的人順應天道,心懷善意地對待他人和世界。比如,有一個人經常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從不求回報。在一次意外中,他自已也遇到了困難,這時曾經受過他幫助的人紛紛伸出援手,幫助他度過了難關。這就是天道對善人的回報。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告訴我們,要儘量避免產生大的怨恨,以寬容和善良的心去對待他人。有德行的人懂得寬容待人,不苛責於人,而天道也會眷顧善良的人。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會放下怨恨,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做一個有德行的善人。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有兩個諸侯國,分別為衛國和陳國。兩國相鄰,邊境之地時常因資源問題發生摩擦,久而久之,怨恨越積越深。
一次,為了爭奪一處肥沃的土地和一條重要的商道,衛國和陳國終於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爭。戰場上,雙方死傷慘重,血流成河。戰爭結束後,兩國都元氣大傷,百姓生活陷入困苦之中。
衛國國君痛定思痛,意識到這場戰爭帶來的巨大災難,決定尋求和解之法。於是,他派遣使者前往陳國,表達了和解的意願。然而,陳國國君心中仍有怨氣,雖勉強同意和解,但兩國之間的關係依舊緊張,餘怨未消。
此時,一位智者來到衛國國君面前,對他說道:“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陛下當以寬容之心,行仁德之事,方能真正化解兩國之怨。”衛國國君聽後,陷入沉思。
不久後,陳國遭遇了一場嚴重的旱災,糧食顆粒無收,百姓面臨飢餓的威脅。衛國國君得知此事後,決定不計前嫌,伸出援手。他下令開啟國庫,調撥大量糧食運往陳國,並派遣醫者前往救助受災百姓。
陳國國君得知衛國的善舉後,深受感動。他意識到自已之前的狹隘,親自來到衛國,向衛國國君謝罪。從此,兩國摒棄前嫌,簽訂友好盟約,如同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
兩國的百姓也因此過上了和平穩定的生活。他們互通有無,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衛國和陳國的國君也明白了有德司契的道理,以仁德治國,兩國逐漸繁榮昌盛。
正如老子所言:“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衛國和陳國的國君因善舉而得到了天道的眷顧,他們的國家也在和平與仁德中走向輝煌。
故事(二)
在繁華的現代都市中,有兩家競爭激烈的企業,分別是 A 公司和 B 公司。多年來,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