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 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 (第2/7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刻。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領導者,他們以寬容、理解的態度對待下屬,關注員工的成長和發展,就如同有德司契。而有些領導者則過於嚴厲,只注重結果,對員工的錯誤毫不留情地批評指責,就像無德司徹。前者往往能營造出積極和諧的工作氛圍,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後者則可能導致員工的牴觸情緒,影響團隊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老子強調天道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但它總是偏愛善良的人。這裡的善人並不是單純指善良的品質,更是指那些順應天道、遵循自然規律行事的人。比如,那些注重環保、愛護自然的人,他們的行為符合天道,往往也會得到自然的回饋。而那些肆意破壞環境、違背自然規律的人,最終會自食其果。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告訴我們,要儘量避免產生大的怨恨,即使有了怨恨,也要以寬容之心去化解。同時,我們要做有德之人,像掌管契約卻不追討那樣,以善良和寬容對待他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順應天道,獲得幸福和成功。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譯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其譯文大致如下:調解深重的怨恨,必然會有餘留的怨恨,這怎麼能算是妥善的辦法呢?所以聖人拿著借據的右聯,卻不向人索取償還。因此,有德之人就像掌管契約的人一樣,雖有債權卻不追討;無德之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一樣苛刻。天道沒有偏私,永遠幫助善良的人。
解讀: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生活中,當人們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和怨恨,即使透過調解暫時平息,往往也會在心底留下一些難以消除的芥蒂。比如兩個曾經競爭激烈的企業,在市場上為了爭奪利益而產生了諸多矛盾,後來在行業協會的調解下,表面上達成了和解,但雙方內心深處可能依然對彼此存有疑慮和不滿。
“是以執右契,而不以責於人。”在古代,契約分為左右兩聯,債權人持右聯。這就像一個人雖然擁有別人的欠款憑證,卻不急於追討。歷史上有孟嘗君的故事,他廣招門客,對有困難的門客慷慨相助,從不追逼他們回報。當孟嘗君遇到困境時,這些門客紛紛出力相助,這就是他以寬容之心待人得到的善報。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有德之人如同掌管契約卻不追逼的人,他們以寬容和善良對待他人。而無德之人就像苛刻的收稅官,只知道索取。比如在一個團隊中,領導者如果以理解和包容的態度對待員工,給予他們成長的空間和機會,就像有德司契,員工會更加忠誠和努力工作。相反,如果領導者一味嚴厲苛刻,只注重結果而不關心員工的感受,就像無德司徹,容易引起員工的反感和牴觸。
“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天道是公正無私的,它總是眷顧那些善良的人。善良的人順應自然規律,心懷善意地對待他人和世界。比如那些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樂於助人的人,他們的善舉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為自已帶來好運和回報。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告訴我們,要儘量避免產生大的怨恨,以寬容和善良的心去對待他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順應天道,收穫美好的人生。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白話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其白話文大致如下:“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意思是說,去調和巨大的怨恨,必然會留下一些餘怨,這怎麼能算是妥善的做法呢?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比如兩個人因為一些利益衝突而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後來經過調解,表面上看起來和解了,但實際上心裡可能還是會有疙瘩。就像在商業合作中,兩個合作伙伴因為分利不均而鬧得不愉快,雖然最後透過協商解決了問題,但彼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