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章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也 (第2/5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就像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有明確的法律和嚴格的執法,對於那些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進行嚴厲打擊,那麼其他人在考慮違法犯罪時就會有所忌憚。
“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如果民眾一直必定畏懼死亡,那麼就應該有專門負責掌管生死的機構或規則存在。但如果有人代替這個專門的機構去執行殺戮,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削木頭,很容易傷到自已。在現代社會,司法機關就是專門負責懲處犯罪的機構,必須按照法律程式進行公正的審判。如果個人擅自進行懲罰,就會破壞社會秩序,甚至可能會給自已帶來麻煩。比如一些人在面對不法行為時,不透過合法途徑解決,而是採取暴力報復,最終可能會讓自已陷入法律困境。
總的來說,這一章提醒我們要思考如何治理社會,既要讓民眾有合理的生活環境,避免他們陷入絕望而不畏死,又要建立公正的法律制度和執法機構,確保社會的穩定和秩序。同時,也告誡人們不要越俎代庖,擅自代替專門的機構去行使權力。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四章譯文:
如果民眾一直以來都不畏懼死亡,那為什麼要用死亡來恐嚇他們呢?如果民眾一直畏懼死亡,對於那些行為乖張作惡的人,我把他們抓來殺掉,那誰還敢作惡呢?如果民眾一直必定畏懼死亡,那麼就應該有專門負責掌管生死的存在。代替專門掌管生死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頭。代替高明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傷到自已手的。
舉例來說,在古代,當一個王朝橫徵暴斂、民不聊生時,民眾往往就不再畏懼死亡。比如秦朝末年,繁重的徭役和嚴苛的刑罰讓百姓苦不堪言,“天下苦秦久矣”。陳勝、吳廣等農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揭竿而起,他們已不畏懼死亡,因為繼續忍受秦朝的統治也是死路一條。這就是“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也”的體現。
而在一個治理良好的社會中,如果有明確公正的法律來懲處作惡之人,民眾會因為畏懼法律的制裁而不敢違法犯罪。比如唐太宗時期,法律相對公正嚴明,社會秩序良好。有個故事是唐太宗縱囚,他放了一批死囚犯回家與親人團聚,約定來年回來受死,結果這些囚犯都如期返回。這表明在一個有合理法律和公正執法的環境下,民眾會因為畏懼死亡和法律而遵守規矩。
再比如,在現代社會中,司法機關就是專門負責掌管生死和懲處犯罪的機構。如果個人擅自去懲罰他人,就如同代替司法機關行事,很容易給自已帶來麻煩。比如有些人在遭遇不法侵害後,不是透過法律途徑解決,而是採取私人報復行為,最終可能會觸犯法律,讓自已陷入困境,這就是“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的道理。
帛書版《道德經》第七十四章白話文:
如果民眾一直都不畏懼死亡,那又怎麼能用死亡來恐嚇他們呢?比如在歷史上,當百姓生活在極度的壓迫和痛苦中,到了生不如死的地步時,他們就不會再害怕死亡。像秦朝末年,苛政猛於虎,百姓們被繁重的徭役和嚴苛的刑罰折磨得苦不堪言。陳勝、吳廣等一群農民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他們喊出“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此時的他們已經不畏懼死亡,因為繼續忍受秦朝的暴政也是死路一條,所以秦朝用死亡來威脅他們根本不起作用。
如果民眾一直畏懼死亡,那麼對於那些行為怪異、作惡多端的人,我把他們抓來殺掉,誰還敢再這樣做呢?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有公正的法律和嚴格的執法,對於嚴重違法犯罪的人進行懲處,就可以起到威懾作用。比如在現代社會,對於那些犯下重大罪行的犯罪分子,依法判處死刑,這會讓其他人在想要犯罪時有所顧忌,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