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章 炊(企)者不立, (第3/7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下,最終也難以取得真正的成功。比如在一個科研專案中,某位研究員為了爭取更多的榮譽和資源,將團隊的成果歸功於自已,引發了內部矛盾,使得專案進展受阻。
“自矜者不長”,項羽自恃勇武,剛愎自用,不聽從范增的建議,錯失了多次消滅劉邦的機會。最終在楚漢相爭中敗北,自刎烏江。而劉邦則能虛心納諫,善於用人,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時刻謹記《道德經》這一章的教誨。比如在學習中,要保持謙虛的態度,不斷向他人請教,才能不斷進步;在與人相處時,不要過於自我,要尊重他人的意見和感受,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提醒我們要摒棄自負、自誇、自傲等不良心態,以平和、謙遜、務實的態度去面對生活和工作,這樣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二章白話文:
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二章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踮起腳尖站立的人,難以站穩;只看自已優點的人,難以彰顯才能;自我表現的人,難以明辨是非;自我誇耀的人,難以建立功勳;自我驕矜的人,難以長久。從道的角度來看,這些行為就像是多餘的食物和累贅的行為,人們可能會厭惡。所以,追求道的人不會這樣做。
讓我們透過一些例子和故事來更深入地理解。
“炊(企)者不立”,就好比在學習中,有些同學急於求成,想一下子掌握所有知識,卻不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踏實的學習過程,結果在考試中成績並不理想。而那些一步一個腳印,紮實學習的同學,最終能取得好成績。
“自視者不彰”,比如在工作中,有個員工總是覺得自已能力很強,不願意與團隊合作,也不接受他人的建議。結果在完成專案時,由於缺乏團隊的支援和他人的幫助,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自已的才能也沒有得到充分展現。
“自見者不明”,《三國演義》中的楊修,常常在曹操面前賣弄小聰明,擅自揣測曹操的心思並表現出來。最終因為這種不明智的行為,給自已招來殺身之禍。
“自伐者無功”,有個創業者,在取得一點小成就後,就到處吹噓自已的功勞,忽視了團隊成員的付出。久而久之,團隊成員失去了積極性,公司發展也陷入困境,他自已也沒能建立起更大的事業。
“自矜者不長”,清朝末年的統治者,自恃天朝上國,閉關鎖國,驕傲自大,不願意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結果在列強的侵略下,國家陷入了深重的危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時刻反思自已的行為,避免陷入這些誤區。比如在與人交往中,要保持謙虛,多聽取他人的意見;在取得成績時,要感恩團隊和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獨自居功。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提醒我們要以平和、謙遜、客觀的態度對待自已和周圍的世界,這樣才能不斷進步,實現真正的成長和成功。
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二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繁榮的國度。這個國度人才輩出,其中有一位年輕的學子名叫李明。
李明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對各種學問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憑藉著自已的才華和努力,在當地漸漸有了些名氣。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明開始變得有些驕傲自滿。他常常在眾人面前吹噓自已的學識,認為自已已經無所不知,對他人的見解也不再重視。
一日,李明聽聞城外的一座山中住著一位智者,據說他對世間萬物的理解深刻而獨到。李明心想,自已正好可以去會會這位智者,展示一下自已的才華,順便也聽聽他有何高見。
當李明歷經艱辛終於找到智者時,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