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 章 炊者不立,自視者不章 (第3/6頁)
道德經帛書版翻頁影片 二哥的夢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評和建議。漸漸地,他的創作陷入了瓶頸,作品再也無法引起人們的關注。這就是“自視者不章”,過於看重自己,反而無法真正展現出自己的才華。
相反,那些謙遜低調、不斷努力提升自己的人,往往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就。比如華為公司,在取得巨大成功後,依然保持著危機意識,不斷投入研發,不驕不躁,持續創新,從而在全球通訊領域佔據了重要地位。
透過這些事例和故事情節,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四章所傳達的智慧。它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謙遜,避免自高自大、自我顯擺和自我誇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實現真正的成功和長久的發展。
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四章故事情節:
故事(一)
在古代,有一位英明的君主漢景帝,他的治國之道與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四章中的思想有著奇妙的契合。
漢景帝時期,國家經歷了長期的戰亂,百姓渴望安寧與發展。景帝深知“希言自然”的道理,他並不過多地發號施令,而是儘量讓百姓能夠自作自化,順應自然的發展。
他沒有像一些激進的君主那樣,頻繁地頒佈各種嚴苛的法令,試圖強力推動國家的變革。因為他明白“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過於狂暴的政令就如同狂風暴雨一般,難以長久持續,反而可能會給國家和百姓帶來更多的問題。
漢景帝注重遵循道的原則。他任用了一批有德行的大臣,這些大臣們能夠以道為行為方式,輔助景帝治理國家。他們不追求個人的虛榮和功績,而是實實在在地為百姓做事。
在農業方面,景帝鼓勵農民順應天時,勤勞耕種,而不是透過強制手段去過度干預農業生產。他減輕賦稅,讓百姓能夠休養生息,這便是“從事而道者同於道”的體現。
同時,景帝也關注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他致力於維護社會的道德秩序。對於那些遵循道德規範、善良正直的人,他給予支援和鼓勵,這就是“同於德者,道亦德之”。
然而,對於那些違法亂紀、道德敗壞的人,景帝也絕不姑息,依法進行懲處,此乃“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在景帝的治理下,國家逐漸繁榮昌盛,百姓生活安定。他的無為而治並非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遵循道的基礎上,不過多幹預,讓國家和社會能夠自然地發展,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
相比之下,歷史上也有一些統治者違背了這些原則。例如,有的君主好大喜功,頻繁發動戰爭,勞民傷財;有的則施行嚴刑峻法,讓百姓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們就像那狂風暴雨,雖然可能在短期內展現出強大的力量,但最終都無法長久,甚至導致國家的衰敗和滅亡。
漢景帝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治理國家或處理事務時,應當遵循自然之道,不過分干預,注重培養和維護良好的道德風尚。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正如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四章所傳達的智慧,讓萬物順應自然,按照道的規律去執行,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
帛書版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為: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其直譯為:不發號施令,讓萬物自作自化,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狂風不能刮一早上,暴雨不能下一整天。是誰製造的狂風暴雨呢?天地強力施為都不能長久,又何況是人呢?所以用道的行為方式從事,就會獲得“有道”的結果;用德的行為方式從事,就會獲得“有德”的結果;用失道失德的行為方式從事,就會獲得“失道失德”的結果。有德之人,道也會得到他;失德之人,道也會失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