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死法卻是很不吉利的,按照祖制,如此橫死也是無法葬入皇陵的。

那麼問題來了,皇后娘娘不能葬入皇陵,你逗我玩呢?

朝堂上也因此吵成了一鍋粥。

實在是此前未有如此先例,這樣大凶的死法,沒有全屍的骨灰,不論是喪儀還是葬儀都有太多可說道的地方了。

而凡是關於禮儀的東西,都能扯皮好幾個月甚至幾年。

這個將禮儀刻在了骨子裡的國家,你無法去苛責他,這就是他。

喪儀和葬儀沒還分出個好歹呢,皇帝陛下對於禮部呈上來的諡號也行使了否決權。

禮部如今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而且他們自己內部都吵翻了,看著實在是亂糟糟的,不像話。

大政殿。

皇帝高坐於龍椅之上,臺階下的大臣們雖然剋制,但是也難掩之間的火藥味,對於士大夫們來說,禮儀是命,鬧得不和分分鐘打群架。

這也還好,是大臣們之間的意見出現了分歧,好歹皇帝一直沒發聲,不然情況恐怕更為嚴重。

皇帝的庭杖是能夠打斷士大夫們的脊樑骨的,明嘉靖帝時期的大禮議就是如此,但是脊樑一旦被打斷,想要再立起來就很艱難了。

誰都明白這個道理,今上更是對禮儀心存敬畏,所以即使大臣們的想法和他不一樣,他也不會輕易下令。

皇帝心中很明白,這件事的爭論雖然看起來規模大,但是畢竟只是一個追封皇后的喪葬禮儀的問題,既不涉及宗法,也不涉及皇統問題,屬於安全範疇,所以皇帝也並未控制。

他心中是很愛華裳的,但是,這種愛不會訴諸於祖制禮儀之上,因為那些東西,那些看起來輕飄飄的、可以隨意更改的問題,是他的統治基礎和政治合法性。

禮儀這種東西就讓臣下們爭論去吧,皇帝如今的焦點集中在華裳的諡號上。

皇后的諡號是要跟著皇帝走的,而今上還活著,自然是沒有諡號的,所以要想給華裳追封諡號,就要先決定皇帝的諡號。

禮部呈上了幾個字:睿、康、景、莊、宣。

這個時代的文臣們還是很要臉面的,選出來的字雖然都有很好的寓意,但是也都不出挑。

皇帝還活著,如今選擇諡號,若是選得太好,難免讓人詬病。所以即使今上是海晏昇平的明君,也沒能得到文、武、仁這樣的好字。

皇帝心中肯定是有所不滿的,但是事關自己的諡號,自己也很難發表意見,不然史官肯定很樂意在史書上記上一筆。

所以最後皇帝無奈地圈了“景”字。

而禮部在之後也正式呈上了為華裳仔細擬好的諡號:孝烈愍溫貞哲睿肅襄天佑聖景皇后。

皇帝見了,提筆就否了。

於是禮部再次呈上為華裳擬好的諡號:誠烈孝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景皇后。

皇帝依舊否了。

如此再三,禮部瘋了。

禮部的官員明白,皇上對已逝的貴妃娘娘一往情深,傾盡全力想要給貴妃娘娘最好的,而喪葬之禮如今吵成了一團,皇帝雖然沒開口,但是內心是極為不滿的,所以自然想要在諡號方面給貴妃娘娘最好的。

但是也不帶這麼挑剔的啊!這都是最好的字了,還想要啥?

禮部的官員也不是傻子,看出了皇帝的不滿,於是就再度呈上了幾個選好的諡號,恭恭敬敬地言道,皇上您為貴妃娘娘選吧,您選好了,我們聽命就是了。

皇后的諡號幾乎不存在什麼忌諱,禮部的官員們也就順水推舟做個人情,讓皇帝選自己喜歡的就是。

於是,三天後,皇帝圈出了自己為華裳選擇的諡號,禮部見了就瘋了。

元烈孝慈貞哲仁徽成天育聖至德景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