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有人領頭,便有眾多的大臣站了出來附議。

大家不是對華裳有什麼意見,而是對這個諡號有意見。

14個字的諡號幾乎直接冒犯了太.祖的高皇后,而“元”字的使用則是直接打臉如今的王皇后。

沒有一處合乎禮制,大臣們只能反對也必須反對。

有些話不太好說,14個字的諡號,華裳用了,那麼如今的王皇后薨了,用多少個字的諡號?

人家華裳死得轟轟烈烈,14個字的諡號若是用了,勉強也能看,但是王皇后何德何能用14個字的諡號?但是若是用12個字的諡號,那麼豈不是追封的皇后壓了原配一頭?這禮法又何在?

若說14個字的諡號還比較隱晦,那麼“元”這個字就赤果果地表現出了皇帝的心思,他的確是將華裳看做是原配的,或者說皇帝內心是無比希望華裳是他的原配。

朝堂之中的大臣們再一次地感受到了這位娘娘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而此時拖著病體還站在朝堂之上的太子,臉色都木了,他連反駁的力氣都失去了,或者,他也知道,他的意見已經無足輕重了。

父皇既然如此做了,就意味著一定考慮過他了,考慮的結果就是,不必顧忌。

而且與大臣們的關注點不同,太子的關注點除了“元”還集中在“育聖”二字上,這是什麼意思?

是要搶了母后育聖的功勞,還是要動搖儲位?

太子臉色蒼白,卻生不起一絲反抗之心了,他覺得好累好累,好累好累,那種心理上的疲憊讓他心灰意冷。

皇帝冷淡地看著吵成了一團的朝堂,開口道:“就這麼定了,禮部擬定章程吧。”

整個朝堂猛的一靜,臣子們小心翼翼地看了看已經消瘦地不成樣子的皇帝,心中明白皇帝這是鐵了心了。

宗室老臣們心下嘆了口氣,之前皇帝一直不發表意見不代表他沒有意見,而只是給大臣們面子罷了。

看來喪葬禮儀也不必爭了,爭來爭去,皇帝都會讓這位皇后娘娘以最隆重的禮儀下葬皇陵,而且絕對會搶了原本王皇后的位置。

不過一個多月的功夫,整個帝國又開始正常運轉,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也開始重新臨朝。

邊疆的情況一日三變,所以皇帝並沒有下具體的命令,以免擾亂將軍們的部署,京中能給做的就是不斷向邊疆屯兵,以及運送糧草。

所以雖然邊疆的事情最為緊要和嚴峻,但是朝堂距離邊疆太遠,鞭長莫及,以至於沒有人輕易對邊疆戰事發聲。

戰爭是肯定的了,這個不用說,是大家都預設了的,而具體的部署以及戰略,你遠在上京商量也沒用啊,具體還是要看邊疆的具體情況,隨機應變,這已經是將軍們的專利了。

所以現在朝堂上最熱鬧也是最緊要的事情,居然是華裳的後事。

追封皇后當然是沒的說,但是還是有個別人反對的,除了太子,一些實務派的官員也持有相反的意見,原因到不復雜,也與太子無關。

而是皇后的喪儀太複雜了。

皇后是國母,皇后薨了,那是要舉國戴孝的,三品以上的官員及誥命夫人都要到宮裡白天黑夜地跪著哭靈,這事兒真的是十分之累,在這種時候,累死幾個老頭老太太那都太正常。

除了月份大了的孕婦之外,其他的連告病都不許,不然就是個大不敬,祖宗禮法分分鐘教你做人。

而且華裳的特殊性在於,她沒有全屍。

所謂挫骨揚灰幾乎就是對一個人最大的懲罰了,華裳雖然沒到這種程度,但是也差不多少,燒的骨灰都不剩下多少了,還能更慘麼?

禮部的官員也站了出來,華裳的死法屬於大凶,雖然其個人品質無法挑剔,但是這樣大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