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譯文】

古代那些善於行道的人,見解精妙、深邃通達,其境界高深難以捉摸。正因為難以捉摸,所以只能勉強來形容他們:他們行事謹慎,就像冬天涉足江河;他們警惕戒備,如同畏懼周圍鄰國的進攻;他們莊重嚴肅,彷彿是在別人家做客;他們融和可親,恰似冰塊緩緩消融;他們淳樸厚道,就像未經雕琢的素材;他們曠達開闊,猶如空曠的山谷;他們渾厚寬容,好似渾濁的水流。

誰能使渾濁的水變澄清?安靜下來,慢慢地就會清澈。誰能讓長久安定的局面出現新的生機?變動起來,慢慢地就會有新的生機產生。秉持這種 “道” 的人不會追求完滿。正因為不追求完滿,所以能夠在舊的事物衰敝之時,不斷有新的成就。

【故事】

在戰火紛飛的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在梁國,有一位名叫墨塵的謀士,他便是那 “古之善為士者” 的典範,其為人處世之道深受《道德經》的影響。

墨塵平日在朝堂之上,雖才華橫溢、足智多謀,卻總是表現得極為低調。每逢商議國家大事,他總是豫兮若冬涉川,說話之前必定深思熟慮,斟酌每一個字的分量,絕不輕易開口。因為他深知,在這亂世之中,一言不慎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給國家和百姓帶來災禍。

一次,鄰國突然陳兵邊境,梁國上下一片譁然,朝堂內更是議論紛紛,主戰派與主和派爭得面紅耳赤。墨塵卻靜靜地坐在一旁,目光深沉,猶兮若畏四鄰,仔細分析著鄰國的一舉一動,既不盲目附和主戰,也不輕易認同主和。他暗中派人收集情報,瞭解鄰國的兵力部署、糧草儲備以及國內的政治局勢,猶如一位謹慎的獵手,在等待最佳的時機。

當梁國國君向他徵詢意見時,墨塵站起身來,整個人儼兮其若客,莊重而謙遜。他先是向國君行了一禮,然後不緊不慢地說道:“大王,如今局勢雖危急,但不可貿然行動。鄰國此次陳兵,看似來勢洶洶,實則內部矛盾重重。我們若此時出兵迎戰,恐正中其下懷;但若一味求和,又會顯得我梁國軟弱可欺。” 他的一番話,條理清晰,分析透徹,令國君和眾大臣紛紛點頭。

在處理與同僚的關係上,墨塵又展現出了另一面。平日裡,他總是渙兮若冰之將釋,和藹可親,讓人如沐春風。無論官職高低,只要有人向他請教問題,他都會耐心解答,從不擺架子。他敦兮其若樸,生活極為簡樸,住所雖不奢華,但卻收拾得乾乾淨淨,家中藏書甚多,閒暇之時,他便沉浸在書海之中,鑽研兵法、謀略以及治國之道。

墨塵還有著曠兮其若谷的胸懷,對於他人的過錯從不斤斤計較。有一回,一位年輕的官員在朝堂上因經驗不足,說錯了話,差點誤了大事。事後,那位官員誠惶誠恐地找到墨塵,向他道歉。墨塵卻笑著安慰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他的寬容讓那位官員感激涕零,從此死心塌地地追隨他。

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局勢時,墨塵又能做到混兮其若濁。他深知,在這亂世之中,若想成就大事,不能過於特立獨行,要懂得融入其中,觀察各方勢力的動態。有時候,他甚至會故意示弱,讓對手放鬆警惕。

然而,墨塵最為人稱道的,還是他那 “靜之徐清”“動之徐生” 的智慧。當梁國國內因連年征戰,百姓疲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