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和地長久存在。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已的生存而刻意作為,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因此,聖人把自已置於眾人之後,反而能得到眾人的推崇而領先;將自已置之度外,生命反而得以保全。這不正是因為聖人不自私嗎?所以反而成就了他自已的利益。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名為清平鎮的地方,鎮裡的百姓們安居樂業,相處和睦。鎮中有兩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一位叫仁伯,一位叫義公,兩人都備受百姓敬重,而他們不同的行事風格,也讓人們對 “道” 有了更深的領悟。
仁伯是個熱心腸,平日裡哪家有個難處,他總是第一個衝在前頭,事事都要爭著幫忙,大家都誇讚他善良、勤快。時間久了,仁伯漸漸習慣了這種被眾人簇擁、事事爭先的感覺,做什麼都帶著幾分 “表現” 的意味,生怕別人看不到自已的付出。
義公則與仁伯截然不同,他總是默默無聲地關注著鎮裡的一切。遇到事情,他不會急著出頭,而是先觀察其他人的做法,等到大家都束手無策或者有所遺漏的時候,他才不緊不慢地站出來,提出一些恰到好處的建議。而且,義公為人豁達,鎮裡組織公益活動,需要有人出勞力、捐財物,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把自已的那份先拿出來,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甚至有時候為了成全別人,不惜犧牲自已的一點小利益。
有一年,清平鎮遭遇了罕見的洪災,洪水如猛獸般肆虐,沖毀了許多房屋,百姓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仁伯心急如焚,他立刻組織起一群年輕人,試圖憑藉人力去堵住決堤的洪水,可由於缺乏經驗和周全的考慮,幾次努力都以失敗告終,仁伯自已也累得精疲力竭,還差點被洪水沖走。
義公得知情況後,並沒有立刻加入到混亂的搶險隊伍中。他先是冷靜地觀察水勢,然後找到幾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和幾個擅長水性的年輕人,一起商討出了一個周全的方案。他們利用鎮裡閒置的木材和沙袋,巧妙地搭建起一道臨時堤壩,成功地緩解了洪水的衝擊。在這個過程中,義公始終衝在最危險的地方,把自已的安危置之度外,全力幫助大家搶險救災。
洪水退去後,鎮裡開始重建家園。百姓們聚在一起商議,推選一位帶頭人來統籌各項事務。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推舉義公。仁伯心裡有些不是滋味,他忍不住問眾人:“我平日裡為大家做了那麼多事,忙前忙後,這次搶險我也是第一個衝上去的,為何大家不選我呢?”
一位老者站出來,語重心長地說:“仁伯,您的熱心我們都看在眼裡,可有時候您太急於表現自已,做事欠缺考慮。而義公,他平時總是默默付出,把自已放在眾人之後,遇到大事卻能冷靜應對,為了大家不惜捨棄自已的利益。就像這次洪災,他是真正為我們著想,所以大家心裡都清楚,他才是最值得信賴的人。”
仁伯聽了這番話,心中豁然開朗,他想起曾經讀過的《道德經》中的話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終於明白,義公的做法正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從那以後,仁伯改變了自已的行事作風,向義公學習,變得更加沉穩、無私。而義公的故事,也在清平鎮代代相傳,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讓後人都懂得了在生活中要摒棄自私之心,以無私成就大私的道理。
【解析】
辯證法角度
矛盾的對立統一:“後其身” 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