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

求學的人,其知識會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外在的作為要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一直到 “無為” 的境地。不刻意去做,卻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治理天下要常保持清淨不攪擾,若是政治措施繁多嚴苛,就不足以治理好天下。

【故事】

在繁華的京城,有兩位才華出眾的年輕人,一位叫蘇文,一位叫塵客。他們都胸懷大志,渴望在這世間闖出一片天地,為天下蒼生謀福祉。

蘇文自幼便痴迷於各類經史子集、詩詞歌賦,他每日刻苦研讀,四處拜師求學,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學識愈發淵博,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在文人雅士的圈子裡聲名漸起,眾人皆贊他為學勤勉,日後必成大器。他堅信,憑藉自已積累的豐富知識,定能找到一條匡扶社稷之路。

而塵客卻與他不同,起初,塵客也如蘇文一般,在知識的海洋裡奮力遨遊,但在求學途中,他漸漸感到迷茫。他發現,雖學富五車,可內心卻越發浮躁,世間的問題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愈發複雜難辨。一日,他偶得一本古卷,上面寫著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寥寥數語如一道閃電擊中了他,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已的追求。

從那以後,塵客放下了許多外在的功名利祿追求,不再執著於頻繁地參加各類詩會、辯論,以展示自已的才學。他獨自一人,搬到了京城郊外的一座寧靜小院,每日于山水之間靜思,觀察自然萬物的變化,感悟生命的流轉,體悟天地之道。他摒棄了心中過多的私慾、雜念,就連日常的衣食住行也力求簡單質樸,漸漸達到了一種內心空靈的狀態。

彼時,天下並不太平,旱災、洪災頻繁侵襲,百姓苦不堪言。朝廷為此憂心忡忡,廣招賢士,尋求救災良策。蘇文聽聞,立刻帶著自已滿腹的學問,洋洋灑灑地寫了數萬字的救災方略,裡面涵蓋了從古至今各種治水、抗旱的案例以及對應的策略,涉及天文、地理、農學等諸多領域,他躊躇滿志地將方略呈遞給朝廷。

然而,當官員們仔細研讀後,卻發現這些方略雖理論豐富,可實施起來困難重重。許多方案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複雜多變,難以統一推行。蘇文在朝堂上據理力爭,試圖解釋清楚每一個細節,卻越發顯得力不從心,方案最終不了了之。

而塵客得知此事後,並未急於提筆書寫什麼,他先是深入受災地區,不帶任何成見,靜靜地觀察百姓的生活、山川河流的現狀。他看到災民們因飢餓而浮腫的面容,感受到他們失去家園的痛苦;看到河道因泥沙淤積而堵塞,領悟到水流不暢的關鍵所在。他沒有運用那些高深複雜的理論知識去強行改變什麼,而是順應自然規律,組織當地百姓,利用簡單的工具疏通河道,引導水流回歸正軌;在旱災地區,他引導村民挖掘小型的儲水池塘,收集雨水,種植耐旱的作物。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看似簡單,沒有驚天動地的大動作,卻實實在在地解決了百姓的問題。朝廷聽聞後,大為驚訝,派人前來檢視,發現他的方法不僅有效,而且成本低廉,易於推廣。就這樣,塵客憑藉著對 “道” 的領悟,無為而治,不動聲色地化解了一場場危機,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朝廷的讚譽。

蘇文看到這一切後,心中十分震撼。他找到塵客,虛心請教:“我苦學多年,本以為知識能解天下萬難,為何如今卻遠不如你?” 塵客微笑著說:“為學日益,讓你擁有了豐富的知識,但為道日損,你卻未曾做到。當你放下心中過多的執念、繁雜的理論束縛,順應自然,以無為之心做事,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