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譯文】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施行。
但天下卻沒有人能理解,沒有人能實行。言論要有主旨,行事要有根據。正因為人們無知,所以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效法我的人就更難得了。
因此,聖人就像穿著粗布衣服卻懷揣著美玉一樣,不被世人輕易識得。
【故事】
在古老的清平鎮,有一位名叫蘇伯的老者,他每日穿梭於市井街巷,過著平凡普通的生活。蘇伯身形佝僂,總是穿著一身打著補丁的粗布衣裳,與鎮上其他老人並無二致,靠販賣自家種的蔬菜維持生計,因而鮮有人關注他。
然而,蘇伯實則懷揣著非凡的智慧,他對《道德經》領悟頗深,常將其中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的道理掛在嘴邊。平日裡,他在集市賣菜時,總會和鄰里鄉親嘮嘮家常,看似不經意間分享一些為人處世的心得。
有一回,鎮上來了兩個年輕後生,為了爭奪一處水源灌溉田地而爭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差點動起手來。眾人圍觀看熱鬧,卻無人上前勸阻。蘇伯見狀,緩緩走上前去,輕言細語地說道:“兩位小哥,這水源本就該大家共享,你們如此爭搶,傷了和氣不說,最後田地也未必能澆灌好。倒不如各自退讓一步,輪流使用,既公平又能保得長久安寧。” 兩個後生聽了蘇伯的話,雖有些不情願,但看在老人誠懇的份上,便暫時平息了怒火。蘇伯的話簡單易懂,道理清晰明瞭,本是極易施行的解決之道,可旁人卻未曾想到。
又一日,鎮上的一戶富裕人家準備大興土木擴建宅院,想要佔用公用的道路,引得周圍鄰居怨聲載道。大家都知道這樣不妥,卻又懼怕富戶的權勢,敢怒不敢言。蘇伯得知此事後,獨自來到富戶家中,對主人說:“您家大業大,擴建宅院本是好事,可要是堵了大夥的路,日後進出不便,難免惹人埋怨,這鄰里關係壞了,怕是得不償失。不如把宅院往後挪一挪,給大夥留條方便路,大家定會念您的好,這宅院住著也舒心吶。” 富戶聽了,沉思片刻,覺得蘇伯所言有理,便改變了主意。蘇伯所言所行皆 “有宗”“有君”,依據的是生活最質樸的和睦共處之道,可眾人在利益和權勢面前,往往就忽視了這些簡單的道理。
儘管蘇伯一次次用智慧化解鎮上的矛盾,可人們依舊只當他是個普通的賣菜老頭,並未真正領會他話語中的深意,依舊在生活中為了瑣事紛爭不斷,不能將這些淺顯易懂的處世良方付諸實踐。正如他感慨的那般,“知我者希,則我者貴”,他就如那 “被褐而懷玉” 的聖人,懷揣著能讓清平鎮更加美好的智慧,卻隱沒在平凡之中,不被眾人識得。
歲月悠悠,蘇伯漸漸老去,偶爾仍有幾個有心人,在經歷諸多生活波折後,回想起蘇伯曾經的勸誡,才驚覺那些被忽視的話語竟是如此珍貴,可此時蘇伯大多時候已在自家小院中,靜享時光,他的智慧如同微光,在清平鎮的歲月長河裡,閃爍著,等待著更多人去發現。
【解析】
認識論角度
認知與實踐的差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揭示了認知和實踐之間的矛盾。從理論上來說,一些道理可能簡單易懂,但在現實中,人們由於各種原因,如偏見、短視、慾望等,無法真正認識到這些道理的價值,更難以將其付諸實踐。這反映了人類認識過程的複雜性和侷限性,即知道並不意味著能夠做到,認知的達成與實踐的轉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主體認知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