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 天下貴。
【譯文】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輕易言說,那些誇誇其談的人往往沒有真知。堵塞嗜慾的孔竅,關閉嗜慾的門徑,磨去自身的鋒芒,消解外界的紛擾,調和自身的光芒,混同於塵世之中,這就叫做玄妙齊同的境界。
達到這種境界,就無所謂親近與疏遠,無所謂獲利與受害,無所謂高貴與低賤。所以這樣的人被天下人所尊崇。
【故事】
在繁華的京城,有兩位備受矚目的學者,一位名叫蘇啟,一位名叫林淵。蘇啟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常於各類文人雅集、朝堂論辯中侃侃而談,引經據典,憑藉出色的口才與淵博的學識,聲名遠揚,眾人皆贊其為大才,蘇啟也頗為自得,享受著眾人的追捧。
與之相比,林淵則顯得低調內斂許多。他平日深居簡出,鑽研古籍經典,對天地萬物的規律有著深刻的洞察,卻極少在公開場合發表長篇大論。
一日,皇帝欲推行新的賦稅政策,召集諸位大臣與學者共同商議。蘇啟自然不會錯過這個展現才華的機會,他搶先起身,滔滔不絕地闡述自已的觀點,旁徵博引,言辭華麗,提出了一套看似完備且能快速增加國庫收入的方案,引得在場不少官員頻頻點頭。
林淵在一旁靜靜聆聽,待眾人的目光投向他時,他才緩緩開口,話語簡潔卻直擊要害。他指出蘇啟方案雖短期內可增收,但會過度加重百姓負擔,長此以往將引發民怨,破壞社會穩定,隨後提出了一個循序漸進、兼顧民生的賦稅調整策略。林淵的發言沒有華麗辭藻,卻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著質樸的智慧。
會後,一些官員私下議論,有人不解為何林淵平日沉默寡言,關鍵時刻卻能一鳴驚人。一位老臣感慨道:“這便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啊,林淵潛心鑽研,深知賦稅政策牽一髮而動全身,不輕易開口,開口必是真知灼見;而蘇啟雖口才出眾,卻有些急功近利,未必全然通曉其中利弊。”
此事過後,蘇啟心中略有不服,他決定找林淵一探究竟。一日,他來到林淵的居所,剛踏入庭院,便見林淵在園中獨自靜修。林淵察覺有人來訪,起身相迎,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
蘇啟開門見山地問:“林兄,為何你平日如此低調,不像我等四處講學論道,分享所學?” 林淵微笑著請他入座,輕聲說道:“蘇兄,我不過是在踐行‘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罷了。塵世喧囂,若總是急於表現,四處宣揚自已,反而容易迷失在名利場中,被虛榮矇蔽雙眼。關閉對外在虛榮的追逐之門,磨去爭強好勝的鋒芒,才能潛心探尋事物的真諦。”
蘇啟若有所思,林淵又指著園中的花草說道:“你看這些花草,它們各自生長,不爭不搶,順應天時,無論風雨侵襲還是陽光普照,都能泰然處之,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這便是一種玄同境界。我們為人處世,也應如此,不刻意追求親疏、利害、貴賤之分,保持內心的平和,專注於學問與道義。”
蘇啟深受觸動,回想起過往自已因他人的誇讚或貶低而心情起伏,為名利得失斤斤計較,不禁有些慚愧。此後,他開始學著林淵的樣子,減少不必要的應酬,閉關潛修,磨去自身的浮躁之氣。
又過了數年,國家遭遇旱災,糧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林淵與蘇啟一同挺身而出,組織賑災事宜。林淵憑藉對各地民情的瞭解,合理調配物資,安撫受災百姓;蘇啟則利用自已的人脈,四處奔走呼號,募集賑災資金。在整個過程中,他們不分彼此,不計較個人得失,與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