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
道德涵養渾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嬰兒。毒蟲不會去蜇他,猛獸不會去傷害他,兇鳥不會去搏擊他。他筋骨柔弱,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還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小生殖器卻自動勃起,這是精氣充足的緣故。他整天啼哭,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他身體的元氣醇和到了極致。
認識到這種醇和的狀態,就叫做 “常”(恆常的規律);認識到這種恆常的規律,就叫做 “明”(智慧)。刻意追求生活享受叫做災禍。慾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於壯盛就會走向衰老,這就叫不合於 “道”,不合於 “道” 就會很快衰亡。
【故事】
在一個偏遠的山腳下,有一個小小的村落,村裡生活著一位名叫青巖的老者。青巖老者年逾古稀,卻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村裡人都對他敬重有加,覺得他身上透著一股說不出的祥和之氣,仿若知曉天地間的諸多奧秘。
青巖老者有個孫子,名叫小虎,剛滿週歲,正是咿呀學語、蹣跚學步之時,長得虎頭虎腦,十分可愛。老者對這個孫子疼愛有加,常常整日將他帶在身邊,村裡人時常能看到一老一小相伴的溫馨畫面。
一日,村裡幾個年輕人相約上山打獵,想著多獵些野味,改善改善生活。青巖老者聽聞後,便叫住他們,勸說道:“山林是萬物生靈的家園,咱們取之有度便好,莫要過度殺生,壞了這山裡的祥和。” 年輕人雖點頭應下,可心中卻有些不以為意,只當是老者的心善之語。
他們進了山林,沒一會兒,便驚起一隻色彩斑斕的大毒蟲,那毒蟲張牙舞爪,徑直朝著走在最前頭的阿福撲了過去。阿福嚇得臉色慘白,慌亂之中,手中的獵槍也掉落在地,眼看毒蟲就要蜇到他,千鈞一髮之際,一道稚嫩的笑聲傳來,眾人循聲望去,竟是小虎。不知何時,小虎跟著爺爺也進了山林,此刻的他,絲毫沒有懼意,還朝著毒蟲伸出小手,像是要跟它玩耍一般。神奇的是,那毒蟲在即將觸碰到小虎的瞬間,竟像是受到了什麼阻攔,突然改變方向,鑽進草叢消失不見了。
眾人驚魂未定,繼續往山林深處走去,沒走多遠,又遇上了一隻覓食的猛獸。猛獸被他們的動靜驚擾,發出低沉的吼聲,作勢要撲向眾人。幾個年輕人嚇得雙腿發軟,緊緊靠在一起,阿福哆哆嗦嗦地撿起獵槍,卻手抖得幾乎握不住。就在這緊張時刻,小虎卻掙脫爺爺的懷抱,邁著不穩的小步,向猛獸走了過去。猛獸原本兇狠的目光在觸及小虎的瞬間,竟漸漸柔和下來,它沒有再發動攻擊,而是轉身慢悠悠地離開了。
經歷了這兩場驚嚇,年輕人再也沒了打獵的心思,他們滿心疑惑地跟著青巖老者和小虎回到村裡。阿福忍不住向老者請教:“爺爺,這小虎咋就不怕那些毒蟲猛獸呢?我們可差點丟了性命。”
青巖老者微微一笑,抱起小虎,輕撫著他的頭說:“你們看小虎,他就像《道德經》裡說的赤子一般,內心純淨,毫無雜念,含‘德’之厚。他不存傷害之心,萬物自然也不會傷害他。你們想想,他骨弱筋柔,可小手握拳卻緊實有力,這是生命初始的力量;他雖不懂男女之事,卻精氣飽滿,整日啼哭嗓子也不沙啞,這是身體的元氣達到了和的極致。這種和,便是自然的常理,知曉這常理,便是智慧。”
眾人若有所思,阿福又問道:“爺爺,那我們平日裡該咋做呢?” 老者神色變得凝重起來,說道:“咱們做人做事,不可過度追求享受,莫要讓慾望驅使自已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