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譯文】
掌握了那偉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便都會來歸往。大家歸往而不互相妨害,於是就和平、安寧而康泰。
音樂和美食,能使過路的行人停下腳步。但“道”表述出來,卻平淡得沒有味道,看它,看也看不見,聽它,聽也聽不到,然而用起它來,卻無窮無盡。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名為太和國的城邦,其國君名喚明遠。太和國雖小,卻也曾繁榮一時,百姓安居樂業。然而,隨著周邊大國的崛起,貿易路線被截斷,資源日益匱乏,國內漸漸陷入困境,百姓們憂心忡忡,街頭巷尾瀰漫著不安的氣息。
明遠國君心急如焚,他召集滿朝文武,商討對策。大臣們各抒已見,有人提議加強軍備,武力奪回貿易路線;有人主張對百姓加徵賦稅,以充實國庫,購買稀缺物資。明遠聽著這些建議,心中卻愈發迷茫,他深知這些辦法或許能解一時之急,卻可能引發更多的問題,讓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難。
一日,明遠微服出訪,行至郊外一座清幽道觀。觀中一位白髮蒼蒼的道長正在給弟子講學,明遠悄然立於一旁聆聽。道長談及治國之道時,緩緩說道:“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明遠心中一動,待道長講完,他恭敬地上前請教。
道長見他氣宇不凡,眼中透著誠懇,便微笑著解釋:“大王,這‘大象’便是那至高無上的‘道’。您若能領悟並執守大道,順應自然規律,無為而治,讓百姓自由地繁衍生息,天下人自會歸心。那時,大家相互協作,互不傷害,國家便能重回安平泰的局面。”
明遠似懂非懂,但他決定一試。回到王宮後,他摒棄了之前那些激進的想法,不再強行干預百姓的生產生活。他先是下令減輕賦稅,讓百姓有更多的餘力去發展農桑、手工藝。同時,開放王宮的藏書閣,鼓勵民眾學習知識,提升技藝。
起初,變化並不明顯,但慢慢地,一些奇妙的事情發生了。百姓們不再為沉重的賦稅而愁眉苦臉,他們幹勁十足,田間的莊稼愈發茁壯,手工藝品也日益精美。一些年輕人憑藉著在藏書閣學到的知識,改良了灌溉工具和紡織器械,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周邊國家的商人聽聞太和國的變化,紛紛帶著貨物前來交易。太和國的優質農產品和精美的手工藝品備受青睞,貿易路線竟在不知不覺中重新打通。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鄰國的國君為了追求短期的繁榮,整日沉迷於聲樂宴飲之中,用 “樂與餌”,也就是美妙的音樂和豐盛的美食來吸引他國過客,試圖營造繁華假象。雖然一時引得過客駐足,可國內百姓卻因苛捐雜稅苦不堪言,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國力逐漸衰退。
而明遠依舊堅守著 “道”,他深知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這 “道” 不像那華麗的音樂和美食般引人注目,它無聲無息,卻有著無窮無盡的力量。
多年以後,太和國在明遠的治理下,再度昌盛繁榮,百姓們生活富足,社會和諧安寧。鄰國百姓也紛紛慕名而來,尋求在太和國安居樂業的機會。明遠看著這一切,心中滿是感慨,他深知,唯有執守大道,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讓百姓永享太平。
【解析】
本體論角度
“道” 為世界本原:“大象” 代表著 “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和本質,是一種超越具體形態和概念的存在。它強調 “道” 是世界的本體,是世間萬物執行的根本法則,是一種先於天地存在、獨立於人類認知之外的客觀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