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譯文】
大道廣泛流行,無所不至。萬物依賴它生長而它從不推辭,成就了萬物卻並不據為已有。
它養育萬物卻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小”;萬物歸附於它而它不自以為主宰,又可以稱它為“大”。
正因為它始終不認為自已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
【故事】
在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大陸,有一個寧靜祥和的國度,名叫清平國。清平國的百姓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們敬愛的國君 —— 仁風。
仁風自幼對治國之道有著獨特的見解,他熟讀古籍經典,尤其對《道德經》中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的智慧深信不疑。在他看來,國家的治理就如同順應這無處不在的大道,要無為而治,讓百姓自然地繁衍生息。
有一年,清平國遭遇了罕見的旱災,烈日炎炎,土地乾裂,莊稼眼看就要顆粒無收。百姓們憂心忡忡,紛紛來到王宮前,祈求國君的幫助。大臣們也齊聚朝堂,商議對策,有人提議立刻開倉放糧,救濟百姓;有人主張徵集勞力,興修水利,引遠處河水灌溉農田。
然而,仁風卻陷入了沉思。他深知,此時若貿然行動,雖能解一時之急,但可能會擾亂百姓原本的生活秩序,違背自然之道。於是,他決定微服出訪,親自去民間探尋解決之道。
在走訪的過程中,仁風發現,雖然旱災嚴重,但在一些偏遠的山谷裡,依然有小片的莊稼綠意盎然。他走近觀察,發現這些地方的百姓並沒有過度依賴人工灌溉,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山谷間天然形成的小水窪,引導雨水匯聚,滋潤莊稼。
仁風深受啟發,回到王宮後,他沒有強行推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而是召集百姓中的智者,將這些因地制宜的方法分享給大家,讓百姓們根據各自村落的地形,自主地尋找水源,修繕小型的灌溉設施。
在這個過程中,仁風始終秉持著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的理念,他只是在一旁引導,不做過多的干涉,讓百姓們發揮自已的智慧和力量。漸漸地,莊稼開始恢復生機,旱災的危機慢慢解除。
經過這場旱災,清平國的百姓愈發勤勞聰慧,他們在各自的土地上精耕細作,還發展出了許多獨特的農耕技藝。周邊國家的百姓聽聞後,紛紛慕名而來,想要學習清平國的先進經驗。
此時的仁風,並沒有將這些成果據為已有,他敞開國門,歡迎各國友人,讓清平國的百姓無私地分享自已的知識。清平國也因此聲名遠揚,各國的商人、學者絡繹不絕,清平國成為了東方大陸的繁榮中心。
有人問仁風:“您作為國君,將國家治理得如此昌盛,為何不宣揚自已的豐功偉績呢?” 仁風只是微笑著回答:“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我只是順應自然之道,讓百姓們自由發展,這並非我一人之功,又何談宣揚呢?”
多年以後,仁風退位,他沒有留戀權力,而是選擇歸隱山林。但清平國依舊繁榮昌盛,百姓們始終銘記著他的教誨,代代相傳。而仁風,也因其無為而治、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後人傳頌,真正做到了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解析】
本體論角度
道的本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體現了道家對 “道” 的本體論認知,“道” 是一種超越具體形態和概念的存在,它廣泛流行,無處不在,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和基礎,是一種先於天地萬物且永恆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