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之形,因此真正擁有德;具備下德的人,刻意表現不失德,因此實際上沒有達到德的境界。
上德之人順應自然,不刻意作為,也沒有什麼目的;下德之人雖也倡導無為,卻常常懷著有所作為的意圖。
上仁之人有所作為,但沒有功利目的;上義之人有所作為,且是出於功利目的。
上禮之人有所作為,如果得不到回應,就會捋起袖子,強拉硬拽別人來遵循。
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是禍亂的開端。
所謂的先知先覺,不過是道的虛華表象,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淺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淺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故事】
在古老的華夏大地,有一個寧靜祥和的小鎮,名叫清平鎮。鎮裡的百姓們相處和睦,互幫互助,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
鎮中有兩位德高望重的長者,一位是鶴髮童顏的玄風老人,一位是衣著講究的正禮先生。玄風老人平日裡總是穿著樸素的衣衫,默默穿梭於街巷之間,哪家有困難,他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卻從不求回報,也從不宣揚自已的善舉。有人向他道謝時,他只是微笑著擺擺手,彷彿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正禮先生則不同,他十分注重外在的禮儀規範,家中佈置得典雅精緻,每逢節日或集會,他必定身著華麗長袍,帶領眾人舉行盛大的禮儀儀式,教導大家要遵循禮數,不可失了規矩。他還常常在眾人面前講述自已做過的善事,言語之間滿是對自已德行的誇讚。
有一年,清平鎮遭遇了罕見的洪災,洪水洶湧,沖毀了許多房屋,百姓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玄風老人見狀,二話不說,立刻開啟自家的糧倉,將糧食分發給受災的鄉親們。他還組織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們,一起修築堤壩,日夜奮戰在抗洪一線。在整個過程中,他沒有任何指揮的架子,只是和大家一起埋頭苦幹,累了就席地而坐,餓了就啃幾口乾糧。
正禮先生一開始也積極參與救災,他四處奔走,號召大家捐款捐物,按照禮儀規範組織分配物資。然而,當有些人沒有按照他所規定的 “禮” 來領取物資,或是對他的安排提出異議時,他便面露不悅,甚至大聲斥責,認為這些人不懂感恩,沒有禮數。
隨著災情的緩解,百姓們私下裡議論紛紛。有人說:“玄風老人這才是真有德啊,平日裡默默助人,災時舍已為人,從不計較得失。” 也有人感慨:“正禮先生雖也做了些好事,可總是把自已的德行掛在嘴邊,一不如意就發脾氣,感覺缺了點真心。”
鎮裡有個年輕後生,名叫逸塵,他聰慧好學,對這些事看在眼裡,心中也在思索。有一次,他向玄風老人請教:“老爺爺,為何同樣是做好事,大家對您和正禮先生的評價如此不同呢?” 玄風老人摸摸他的頭,微笑著說:“孩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真正的德行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去做的,不是為了讓人看到,也沒有什麼功利目的。若是總想著表現自已有德,那反而落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