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譯文】

“道”常常是順應自然、不刻意去做什麼,然而卻沒有什麼事情是它做不成的。王侯如果能遵循“道”來治理國家,萬物就會自然地生長變化。

在萬物生長變化的過程中如果私慾萌生,我就用“道”的質樸來加以鎮服。

用“道”的質樸來鎮服,就能使他們不起貪慾。不起貪慾而趨於寧靜,天下自然就會走上正道。

【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清平樂的小國,國王名叫睿淵。這清平樂國原本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可近些年來,卻狀況頻出。

先是國內商業蓬勃發展,各地富商巨賈為了追逐更多利益,開始囤積居奇,哄抬物價,致使普通百姓生活成本大增,苦不堪言。接著,朝堂之上官員們也漸生私慾,為爭權奪利拉幫結派,政令不通,國家治理陷入僵局。

睿淵國王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整日愁眉不展。他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有人提議嚴刑峻法,打壓不法商人,嚴懲結黨官員;有人主張國王乾綱獨斷,加強集權,以強力手段恢復秩序。睿淵聽著這些建議,心中卻愈發迷茫,他深知這些方法雖能一時見效,卻可能引發更大的動盪,治標不治本。

一日,睿淵微服出宮,行至城外的一座道觀。觀中一位仙風道骨的道長正在向弟子們講學,睿淵悄然立於一旁聆聽。只聽道長說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睿淵心中一動,待道長講完,他恭敬地上前請教。

道長見他氣宇不凡,眼中透著誠懇,便微笑著解釋:“大王,這世間萬物皆有其道,治國亦是如此。您作為國君,若能效法自然之道,不刻意妄為,順應民心民情,百姓與萬事萬物自會遵循規律發展、變化。”

睿淵似懂非懂,但決心依言一試。回到王宮後,他沒有立刻頒佈新的嚴苛律法,而是先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實際需求。他發現百姓們最迫切的是希望物價穩定,生活有保障。於是,睿淵下令開放國庫,平價出售糧食等生活必需品,同時鼓勵各地農戶擴大生產,保障市場供應。這一舉措既滿足了百姓需求,又讓那些囤積居奇的商人無利可圖,市場物價逐漸平穩下來。

對於朝堂官員,睿淵不再執著於打壓各方勢力,而是專注於選拔賢能之士,不論出身、黨派,唯才是舉。他還時常與大臣們分享治國理政的心得,倡導清正廉潔、一心為公的為官之道。漸漸地,官員們的心思從爭權奪利轉向了為百姓謀福祉,朝堂風氣煥然一新。

然而,過了一陣子,隨著國家慢慢恢復生機,又有一些新的問題冒了出來。有些官員看到國家富裕了,心中的貪慾再度作祟,打起了中飽私囊的主意;民間也有部分人開始追求奢靡之風,人心變得浮躁。

睿淵想起道長所說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他深知這是慾望在作祟。於是,他在全國大力推行道德教化,宣揚質樸、勤勞、善良等傳統美德,表彰那些默默奉獻的平民百姓和清正廉潔的官員。同時,他以身作則,削減宮廷開支,過起簡樸的生活。

在國王的帶動下,官員們紛紛效仿,百姓也重拾質樸之風。整個清平樂國 “不欲以靜”,社會風氣變得寧靜祥和,國家走上了正軌,“天下將自正”。

多年以後,清平樂國在睿淵以 “道” 治國的理念下,繁榮昌盛,百姓們生活富足,對國王睿淵更是讚譽有加。睿淵也常常感慨,這看似無為的 “道”,實則蘊含著無盡的治國智慧,只要遵循它,就能讓國家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