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風雨將至,各方反應 (第1/6頁)
吾父藏拙大巧不工後續 千翅萬瞳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耶路撒冷王國,從其建立之初開始,就是法蘭克人的國度。
這是王國建立的基石,沒有法蘭克人一波接著一波的十字軍,就不可能有這個國家的延續至今。
但問題在於什麼?問題在於王國,真的能夠依賴於十字軍就能長久存在嗎?
答案是不可能的。
只要這個國家裡三分之二以上的國民,依舊被視為潛在的敵人。
一旦西歐的十字軍力量衰落,穆斯林群體的共同意識強化。
那麼十字軍諸國勢必覆滅,再無重建的可能。
國土上的穆斯林,可以說自己迎來了“解放”。
初來乍到的十字軍,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說這裡不是自己的家鄉。
但伊莎貝拉、巴利安、麻風王這樣人,能去哪裡呢?國家徹底覆滅之日,即他們無家可歸之時。
他們必須做出一個選擇,必須凝結出一個新的認同。
蓋里斯的出現,使得新認同有了誕生的基石,使得他們的選擇不再一廂情願。
這樣的案例,在歷史上也並非首次。
911年“步行者”羅洛與當時的“糊塗王”查理三世達成和平協議。
後者將魯昂及其周邊土地贈予羅洛,換取對方的效忠並要求對方改信基督教。
僅一代人之後,諾曼人誕生了。
法語取代了斯堪的納維亞語言,基督教信仰取代了北歐眾神。
這些維京人的後裔,堂而皇之的融入進基督教世界,並在後世“私生子”威廉的領導下、征服英格蘭。
當然,諾曼人的出現,是難以復刻在中東地區的。
可由於蓋里斯的出現,無論是伊斯蘭教還是基督教,他們都出現了一個新的選擇。
一個對舊信仰呈明顯包含關係的選擇。
創造一個有別於天主教秩序的全新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耶路撒冷便可以居於其中。
說的粗暴點,就是可以透過蓋里斯,爭取到更多、更多的本地盟友。
這盟友不只是國家,也是民族、更是那些東正教徒和穆斯林。
十幾萬人的法蘭克人,面對伊斯蘭浪潮,便是一條隨時會傾覆的海船,在任何一個暴風雨夜,都可能船破人亡。
可如果有上百萬認同蓋里斯的人,那麼面對伊斯蘭浪潮時,將是一座礁石,任憑海水沖刷都能巍然不動。
而若是有幾百萬人相信聖言已經重臨大地,蓋里斯是行在人間的聖者,那麼就將有一次全新的、自三教聖城耶路撒冷為策源地的浪潮,衝向歐陸大地四方。
這並非是要建立什麼龐大帝國,但可以確定的是,一旦中東這片土地的宗教格局發生變化,勢必有利於王國的延續。
因為國家的可選擇的未來變多了。
基於這樣的未來目標,那麼王國中的東正教徒、還有穆斯林群體,其實便是潛在的“同族”,是可以上桌一起吃飯的物件。
還有一點便在於,伊莎貝拉同舊貴族群體的對抗,並不是為了將權力收歸於自己,而是真的要把權力集中於君臨議會。
因為唯有這樣,才能既用蓋里斯的招牌統一人心,又用實際的政治利益將大家捆在一條船上。
權力與責任是匹配的,權利與義務是相對的。
謀求無限的權力,便意味著無限的責任。
如果不讓人上桌吃飯的話,那麼上不了桌的人,終有一日會連桌都給一同掀了。
【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倉府,所謂上滿下漏,患無所救。】
——《尉繚子》
提爾的行宮中,伊莎貝拉與巴利安,還有其他幾名騎士,正在進行著各種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