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賽車調校常規就兩大類,分別是空力跟機械。
空力方面主要靠尾翼、鼻翼、襟翼的角度變化,來引導氣流走向最佳化賽車的下壓力錶現。
機械則是懸架軟硬、四輪定位角度、剎車散熱調整、以及引擎功率輸出等等,來對賽車進行機械效能的提升。
兩大類裡面的每一個小專案,都會根據賽道特點、天氣情況、輪胎情況進行更改,需要車手不斷一次次進站反饋調整,才能得出一個最優的答案。
並且這個最優還不止一個,排位賽跟正賽的取捨方向完全不同,意味著同樣的測試流程要走兩遍!單一車手很難完成,需要同車隊兩位車手通力協作。
否則就只能使用未經測試的調校,去賭一把運氣!這就是為什麼,f1隊友之間的關係很複雜,充斥著“相愛相殺”。
既是戰友講究團隊精神,又是敵人互相競爭。
特別在爭奪席位的時候,那更是必須“死”一個。
“前懸調軟來吸引路肩振動,同時提高轉向響應。”
“後懸要調硬來增強出彎牽引力,以及減少後輪跟地面的接觸面過熱。”
“差速器鎖止率百分之六十五到七十,減少打滑。”
“前輪傾角調整到-3.5°至-4.0°。”
特魯利同樣有條不紊的反饋資訊,水谷翔等人資料工程師,立馬記錄下來且匹配調校方案。
整支hrt車隊,這時候就如同上了發條的時鐘,各個車組跟系統之間精密無比的運轉,兩輛賽車不斷的重複著進站跟出站的動作。
“換胎速度再快點,3.1秒不及格!”
“奧萊爾,千斤頂要卡到位,否則賽車抬起來很容易搖晃。”
“託尼,下一次進站進行更換前鼻翼演練。”
f1賽車的空氣套件除了能調節之外,有些時候還會在規則允許之下,使用不同的零部件,最常見的便是更換前鼻翼。
“御三家”級別的大車隊,擁有足夠的資金吹風洞,他們就會根據賽道的特徵,專門設計出來不同的空氣套件進行更換。
比如說後世的紅牛車隊,奧地利跟巴塞羅那大獎賽,就會更換前鼻翼。
只不過hrt車隊的更換演練,不是準備了兩套鼻翼。
而是賽車輕微碰撞事故之中,前鼻翼是最容易受損的零部件,並且沒有之一。
進行更換演練,就是未雨綢繆。
九十分鐘的一練很快就過去,陳向北簡單吃了點東西,沒有太長的休息時間,下午三點的二練隨之而來。
相比較上午,此刻巴林薩基爾賽道溫度更高,已經達到了“熾熱”的程度。
車手裡面穿著防火內衣,外面還有一套厚厚的防火賽車服,頭上戴著密不透風的全盔,再搭配f1賽車開放式的座艙,放在高溫環境裡面簡直跟鐵板燒沒什麼區別。
陳向北以往面臨的高溫賽道,最多也就是二十度出頭的樣子,現在空氣溫度已經超過了三十度!正因如此,巴林薩基爾賽道在14年後,就直接改為了夜間賽道,白天的高溫不僅僅是對賽車的考驗,更是對車手的一種挑戰。
“北,多喝點水,有什麼不適就說出來。”
利用賽車進站的短暫時刻,陸曉曼拿著水杯透過一根吸管,把功能飲料送到陳向北嘴中。
其實f1賽車有內建飲水系統,只不過在天氣跟引擎溫度雙重作用之下升溫很快,短短十幾分鍾就會變成熱水。
除非比賽期間沒得選擇,否則車手們更願意外接飲水。
“我沒問題。”
陳向北點頭應了一句,臉上實則佈滿了密密麻麻的汗珠。
同樣的高溫情況在f1賽事中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