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開恩科旨意的這段時間裡,李延清在家輔導團團學習,順帶教圓圓識字練字。

在李延清的建議下,林氏也讓李延致教她識字練字。

其實林氏當初來到李家後,李母也曾教導過她一段時間,她也是認得些字的,只是沒等她認識多少,李母便懷孕了,也就沒有精力再教導她識字。

而林氏當時已經長大了,與李父要避嫌,所以不便由李父來教導她。

這會兒要重新識字練字總是要吃些苦頭的,畢竟年紀越往上長,記憶力在漸漸變弱,精力也不如小時候旺盛。

唯一的長處便是注意力要比小時候集中,而且集中的時間更長。

在李延清教會圓圓《三字經》和《增廣賢文》後,時間已悄然翻越到了年後,朝廷也終於下達了開恩科的聖旨。

恩科開設在今年的六月,李延清他們這一科運氣好,會試不是在寒風凜凜的二月舉行,這是別人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往年會試時總有那麼幾個考生是被蓋著白布抬出考場的。

被抬出來的考生一是因為天氣惡劣,二是因為考生身體素質差,沒能堅持到考試結束。

不過事情都存在兩面性,李延清他們不用遭受惡劣天氣的洗禮,少了天氣對考生們的影響,也就說明這一次考試,對身體素質的要求會大大降低,相對的對自身學識的考驗會直線上升。

這是一場真正的文化實力的比拼,贏了便歡喜雀躍,輸了只能帶著遺憾下一次再來。

得知了恩科的具體以訊息後,李延清便帶著哥哥嫂嫂和團團圓圓收拾著行李,還打點了家裡的家產。

一開始,李延致和林氏對於一家人去京城生活還有些猶豫,當聽到李延清說:哥哥嫂嫂,你們難道都不想看一看我中了之後打馬遊街的場景嗎?一輩子可就只有這一次機會,而且等會試結束,你們是不是也得給我張羅一下我的婚事。

李延致和林氏果斷下定決心,舉家搬至京城,等他們老了再回李家村養老便是。

家裡的藥田、田地需要找人代為管理,特別是藥田,對李家來說意義非凡。

這是李家爺爺奶奶給他們子孫後輩留下的重要財產,也是李家的子孫懷念爺爺奶奶的一個標誌性地點。

好在,李延致在李延清去參加鄉試之前,聽了李延清的話,開始培養管理藥田的人,只要管理藥田的人培養好了,懂得怎麼照顧藥田裡的藥材,那藥田的處置就很好辦了。

田地的話很好處理,村子裡基本上都是侍弄田的老手。

李延清和哥哥嫂嫂商量過了,他們打算把自家的田交給族裡來種,他們家沒有人在李家村的時候,那他家田裡所有的產出都用來供族裡的孩子們上學讀書。

只要李家村能多出幾個讀書人,那李家村的未來,肯定要比現在要光明敞亮的多。

而且李家村的讀書人多了,總會有人想要參加科舉,只要入了官場,那都將會成為他的幫手,不至於讓他在官場上孤立無援。

他們是一個族裡出來的,不管是在官場上,還是在其他人眼裡,他們都是站在同一條線上的,他們生來就是同盟。

把家裡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李家一家五口和決明蘇木二人,包袱款款的上京去了。

經過半個月的顛簸,李家一行人終於到了京城。

他們出發的時候,白馬郡都已經開始化雪了,這會兒到了京城才發現,京城的氣溫低的嚇人,而且還在不斷的飛雪飄揚。

李家人在路上商量好了,到了京城,就先在客棧裡安頓一晚,第二天一早兄弟便出門去尋牙行,問一問有沒有小院子出售。

團團和圓圓從來沒有離開過家,出這麼遠的門,一開始還在馬車上興致勃勃的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