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框架性的圖紙,而是要細化到每一個施工節點的位置,除了主體圖紙,還要做細部施工圖紙.”
“你回答的,是我問的嗎?”
“一時半會解釋不清楚,我要做六套圖紙,最小兩千噸、最大兩萬噸,容量差別導致裝置不僅是數值與規模的變化,還涉及到最優型號的選取,沒有人能比欒大小姐做得更好!”
“少恭維我了,你去我家次次喝酒,我來你家次次幹活.”
胡殊同笑了起來,但大略掃了幾眼之後,欒平欣便被眼前的圖紙吸引了。
這景象讓欒平欣深覺強悍,六套圖紙,這人不是一套一套做,而是六套齊頭並進,把屋子裡鋪得快成了畫家的天堂。
別的不說,當胡殊同操持起來這般架勢,決然不會是什麼小事。
而她早就明白,這等工作狂把自己扔回老家,絕對不是養精蓄銳來了。
隨著方案的深入,欒平欣看到的東西越來越多。
她曾看過同興的圖紙,這六套圖紙,可以說是同興的各種大小版本,從前只是覺得它灌注了胡殊同的某種想法,今時一看卻讓她覺得大有門道。
它不只是細部施工這麼簡單,而是整體與細節的接合自一開始就與尋常的冷庫有所不同。
漸漸地,她有些明白了,為什麼她第一次看到同興的圖紙時,便覺與見過的任何施工圖紙都不一樣。
因為,那是一個更為宏觀的邏輯。
冷庫冷庫,要義在庫,似乎只要庫起來,製冷裝置全面跟上,剩下的就是分格分斷,裝置間、預冷間、製冷間一套緊隨,無論是怎樣的規模,都離不開這個模子。
但國外的先進冷庫,最大的工作恰恰不在施工過程,而是如何解決前期的諸多問題。
他們考慮的是,庫內回車空間是否夠用,叉車與貨架的動線如何規劃,貨架佈局與動作流程是怎樣搭配。
正是這些前期考慮的不周全,導致為什麼在建築面積相同、製冷及保溫設施投資相同的情況下,國內冷庫的實際存量會那般減少,這個差值,最高能達到30%!
但於此刻而言,那些梁樑柱柱、線線數數的事,倒也不覺得有多緊迫而重要了。
恍然間,回到從前,就像同興還沒有出現,就像看到書桌上當年的歌詞本。
就像那年山花未開、淺雪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