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楊成海著手應對供應鏈大會的時候,胡殊同也啟程來到隆山,為的是另一件大事。

紅杉灣四號地的開發正式迎來官方公示,由同興冷鏈、拜冷集團、隆藥控股共同出資聯合開發,致力於水產冷鏈的全產業運營。

這件事在青寧隆山引發業內強烈關注,很多人也都意識到了同興與中隆歐冷的你來我往。

胡殊同來到隆山之後,很快便與當地的漁業企業進行了交流,目前整個隆山漁業境外投資企業已有三十多家,總投資額超過十億美元。

從言談中不難聽出,在隆山的漁業圈,盛諾水產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

盛諾水產為很多遠洋企業提供捕撈技術,但在產品上都要加入盛諾的供應庫,從各大洋捕獲的水產很多都流入了盛諾的總排程中心,不等走入市場便已先行交易。

除此之外,胡殊同最想了解的,就是郭鴻遠曾提過的“海絲漁道”。

這項舉措遍及隆山各大沿海城市,本質上與青寧中亞行的訴求有幾分相似,都是鼓勵省內企業尋求國際合作,打造境外基地、開放國際視野。

區別在於,青寧的絲路戰略涉及到諸多產業,而隆山更注重農林牧漁的領域合作,扶持上更具針對性。

這條海絲漁道與海上絲路的南海航線吻合,不過更注重沿線近岸養殖的合作開發。

在連通我國東南和南方各大港口之後,歷經東南亞各大出海港,穿馬六甲海峽銜接印度洋沿岸,而後一支向南串起非洲東海岸。

另一支則向北進紅海穿蘇伊士運河,也就是在這裡,與陸上鋼鐵動脈第二亞歐大陸橋,同匯地中海。

這,引人無限遐思。

海絲漁道串聯起世界很多著名的港口,並帶動沿線諸多近岸漁場,蘊含著極為龐大的開發空間。

隆山沿海各市對港口冷鏈庫區建設推出很多紅利,除了基建方面的投入還有漁業資源整合。

胡殊同看到了這條超然線路的集聚空間,盛諾水產強就強在穩定的供應庫,強大的整合能力可以做到以量控價,其很多資源都是多年打下的底子,撬之不得。

但在海絲漁道新的背景下,一支規模浩蕩的海上生力正在崛起,對很多主攻境外養殖捕撈的新興企業來說,港口冷鏈區的需求極為旺盛。

當時胡殊同與雷小溪的分析,正在變為現實,轉型、最佳化、淘汰深入各個領域。

隨著時代的進步,需求已升到平流層,供給還停留在對流層,這個供給與需求的錯位,最終讓一個熱詞走進全民視野。

這便是,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影響無處不在,方方面面的結構性問題都要抓。

在漁業產能方面,國內撈得太狠、資源嚴重衰退,這個矛盾非常突出。

雖然不斷能看到有企業向外走,但相比整個大環境,境外養殖、遠洋捕撈的貨量只佔漁業總產量的不到兩成。

國內漁業減船減產成為必然,大量的三無漁船退出捕撈,同時也產生了新的問題。

對普遍年齡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偏少的漁民來說,如何轉產轉業擺在了面前。

胡殊同釐清此中之事,也讓他看到了“同興紅杉港”除卻儲運所能做的事。

海港產業又是同興新的板塊,雖說跳脫不開集中再分配、儲運服務商的範疇,但在胡殊同看來,事情的操作思路要一改從前。

他再一次端詳起來紅杉港的區位,看清了大勢所趨,視野也就遠了些,這九十畝地之外的空間,不能擁有、但可利用。

旋即,胡殊同的眼眸變得更銳利,他微微低頭看向了紅杉灣以南,手指點在盛諾的排程中心,目光則望向了它周邊的分佈,想著想著,愈發大膽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