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楠陪著胡殊同走在紅杉港廠區,不同於其他人,方楠對紅杉港的籌劃過程並不陌生,但當一切出落而成的時候,依然讓他非常震撼。
紅杉港的動線,從碼頭處便開始考量,進而所有的貨走入一個內部的排程中心,以此全面協調倉儲區、加工區、貿易區。
同興成熟的一套運作,藉由碼頭地利又有了新的升級,船與車直接對接、加工區與市場對接,使得偌大廠區條理分明。
相比這些硬體,更讓人震驚的是繁忙盛況,南有海絲漁道、東有海島水產,再加上既有的市場終端,讓紅杉港的開港沒有過渡期。
胡殊同關於整個廠區運營的大邏輯,方楠是清楚的,海絲漁道能充盈同興的貨量,但讓同興有此地位的,反而是海島經濟。
抓住海島發展這個大核心,打造港與島的共生共贏,同興在紅杉港就將有不二的話語權。
作為隆臺本地人,方楠看得出紅杉港對面的緊迫,說千道萬貨是根本,此時的同興就像一個吸盤那般,引優質貨源蜂擁而至。
天色剛有昏沉,對面耀眼的發光字便亮了起來,走在園區的方楠時而會瞧上一眼。
當思緒一深的時候,競忽略了身邊廠區的景象,滿念都被盛諾二字深深抓了住,目色隨即變得沉暗。
“胡總,是不是做好自己的事,就真的不用管其他人怎麼想.”
“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時間卻只有這麼多.”
方楠有些不解,“還有比紅杉港落成更多的事嗎?”
“當然.”
胡殊同點了點頭,“很多商業開發的企業總喜歡說,一個自家的商業中心就是一座城市新的中心。
我們做不到那麼耀眼,但海港還留給我們很大空間.”
胡殊同帶著方楠一點點向外走,走出了廠區,看到了更多的土地、更多被賦予不同使命的土地。
“做了這麼多年冷鏈,一開始端著使命,每個行業都擔著這個東西,後來說的更多的是局面,競爭大潮中不落人後,再往後也敢提戰略之類的方案。
這多年來,唯獨不敢講文化兩個字,可能你乍聽下來也很認同,是啊,冷鏈和文化有什麼關係呢?”
“但這片紅杉港,總是讓人想入非非。
海絲漁道無數的品類就是現成的魚博館,海島上各種各樣的品牌都是隆山的名片,既然有土地打造一片涼亭,也就有空間做一個水產集市,東邊的島民可以在這裡擺地攤賣貝殼賣特產.”
“同興將打造自己的觀光漁船,各地的遊客從這裡出發前往各個島上,去那裡攀巖、垂釣,住推窗是海的民宿、吃一鍋我在年初時候嘗過的鮮美大魚.”
胡殊同的話分外樸素,卻讓方楠漸漸明白更深的思定。
在這片海港世界,當下的紅杉港更像是楔下一根堅固的釘子,這身邊之人在望的,是整個港區。
如若這一切成行,意味著更深刻的合作,同興將與隆臺整個港區、海島的規劃走在一起,這樣的回報是任何花在別處的心思都無可比擬的。
同時也讓人意識到,你打一拳我回一掌,事實上是最低階的交鋒,並且是難傷筋骨的打擊。
話到這裡,胡殊同也向那燁燁生輝之處望了幾眼,隆臺和雲城相隔千里,但有些事其實自始至終都是一件事。
方楠並不認為胡殊同的這些話隨便可說,他這個隆臺人應當不只是胡殊同眼中的學院學生,如果他是同興人,那麼他就將是最早跟著紅杉港、最早知曉更深更重的人。
未來的路沒人知道,但方楠看到了器重,細想來這眼前人不曾與自己說過什麼大道理,可這一程山有山色、水有水光,更懂紅杉港、更知它的去處。
不過方楠也深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