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青巖市冷庫現狀的分析可謂透徹。

但是解法,他不滿意。

這幾天,也讓他開始思考什麼才是切實可行,青巖市冷庫整改這道複雜的題目,它的答案不應該是“完善冷鏈設施”“加強行業管理”“注重人才培養”這些寬泛的東西。

這些是萬能答案,而且放在這個特殊時刻,又顯得很有幾分交差的意味。

面對青巖市積冗難除、遺禍難消的冷庫現狀,不該這樣空談。

如何完善冷鏈設施、如何加強行業管理、如何注重人才培養,曾昭達反覆思索,他有一些想法,但落實起來又讓人沒底,而且牽扯麵一旦變廣,不確定的因素太多,又讓他不敢貿然。

一聲長嘆,曾昭達把報告合住的時候,眼睛又瞥到了另一份方案,這一看整個人的心情更是到了冰點,只見其上寫著“青寧省肉類行業協會章程(起草案)”。

這是一件籌劃了近有一年的事,按照曾昭達的構想,肉類行業協會與製冷學會兩相聯合,針對冷庫建設、執行安全、耗能方面等,尋找企業存在的問題,併為相關部門提供監管的措施建議。

然而,章程尚未布公,平城山之禍把行業推向風口浪尖。

在當下這個節點,莫說民眾,連省內同行對青巖市的肉類行業都充滿不信任,這個協會只能緩下去了。

曾昭達趴在桌子上睡到天亮,一大早,製冷學會的秘書打來電話,語氣帶著幾分無奈,雖是約到了對方,但時間只能是上午,據說那位大老闆日理萬機,晚點去還要排隊呢。

車輛開到青大,秘書為這個大早連聲道歉。

但曾昭達反而神情抖擻,絲毫不以為意。

行在路上,秘書心有好奇,一般通往企業的路上,這位會長遠不是當下這種情緒。

“會長,這大老闆是您熟人?”

“哪裡,只是聽說過.”

“那還真有點不像您的風格.”

“這次不是去企業,我是拜訪拜訪技術的問題.”

“技術?您說笑了吧,這業內說起來技術,還有能和您掰掰腕子的?再說了,一個做企業的,技術還能高明到哪裡去?”

“那可不一定,他是明大畢業的.”

“明大?”

秘書沉默下來。

“明大97屆,對冷運這個專業來說,他可是為數不多的師兄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