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山腐肉事件的曝光,人神共憤,在青巖市引發巨大的輿論風暴。

青巖肉市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除了對平城山的深惡痛絕,人人都在擔憂,誰能保證沒有第二個平城山?

市面上出自平城山冷庫的肉品食品被全面追回並集中銷燬,此外,對流向市外的肉品開始全面追溯。

肉品出問題,冷庫攸關,這個集散地乃是中樞,所以緊接著,衛生監督執法部門開始對全市範圍內的冷庫進行摸排。

除了黑心商人的肆意妄為,對冷庫監督管理的不到位,也是本次事件的重要原因。

而青巖市的冷庫現狀,總結下來老固積障,整改之路不容樂觀。

首先是年頭的問題,青巖市內一半以上的冷庫庫齡在二十年以上,更有甚者逼近三十年。

對於冷庫的維修,有些確實存在資金問題,但也有很多老庫得過且過,從不把維修提上日程。

這便導致市內的很多冷庫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大修時限,系統老化、管道鏽蝕,都是隱患。

管理方面,很多經營性冷庫按面積計價出租,進貨與堆碼皆由客戶一手支配,冷庫的制度與企業的制度混混淆淆,你不遵我不守,時間一久都成了擺設。

由此還引發了各類日常投入的問題,企業認為冷庫的日常投入含在租金裡,冷庫主則覺得再多投入也不會增加租金,又何必額外開支。

所以,很多冷庫連氨防護裝置,像個人防護服、有氧呼吸器、全身噴淋器等等,都不具備。

還有人才的問題,有些民營企業冷庫老闆急功近利,不願花錢費時間培養自己的技術人員,他們選擇了一條最簡單快捷的路,那就是到處去挖別人家的操作工。

這些操作工流動性很大,這在行業裡極為常見,只要在這個圈子幹過幾年,跳著跳著滿眼都是熟人。

而這些操作工,實際上專業水平很有限,吃這口飯靠的更多的是混跡多年的經驗。

很多的流動,都是因為遇到很難解決的問題。

面對如此之多的問題,此時的青巖冷庫,還輪不到考慮結構單一、高低分配之類的問題。

凌晨三點,青寧大學的一個辦公室裡。

桌子上放著一大杯濃茶,一個人坐在靠近窗子的桌前,手背抵著鼻尖望著只有零星幾處燈光的校園。

他的臉上寫著濃濃的愁色,那不是一時一刻的心情起伏,而是一種冗亂漫長、雲不開月不明的心緒,在這四周無人的深夜表露無遺。

此人個子不高,但體格分外壯實,膚色也偏黑,戴著鏡框很粗的眼鏡。

這人便是曾昭達,青寧大學食品工程學院冷運專業98級本科畢業生,98屆冷運,是青大的第一屆。

本科畢業後他繼續在青大讀研,因為專業領域各項能力非常突出,而青大又極其缺乏本專業的師資,所以曾昭達在碩士畢業後,破格留在青大任教。

曾昭達是食品學院的大名人,是青大食品學院校企聯合的革新者,開創“寒暑實習班”深入青寧省各個市的食品加工儲藏企業、低溫食品生產企業等,使冷運專業的大學生早在大一假期便能接受到一線的實踐,也給就業帶來了諸多利好。

在青巖市的冷鏈行業中,曾昭達名聲亦是響亮,他還是青巖市制冷學會的會長,聯合各大高校專家和業內人士組建了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團隊,年輕有為。

結合相關部門的資料以及青大的走訪,曾昭達剛剛做完青巖冷庫分析報告,三日後就將到衛生部門進行彙報,同時闡述自己的解決方案。

平城山事件,讓曾昭達難眠。

自打事情爆發,整改報告任務下發,他一直處在一種黯淡的心境。

他的方案很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