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殊同在刊物上看到過曾昭達發表的文章,也瞭解這個製冷學會的一些動態。

毋庸置疑,曾昭達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既在院校裡發光發熱,又聯絡行業做整合尋突破,做技術的人有此實踐,也讓胡殊同頗為欽佩。

實際上,滿打滿算胡殊同回青巖也不過十四五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他全心紮在同興,為了資金苦心竭力,與各路人馬不斷過招,才終於迎來這順暢的局面。

所以在技術領域,胡殊同幾乎是隱形的,與青巖市的業界同行們也沒有過來往。

也是這後半年,同興開始走順之後才受到業界的關注,很多同興廠區的先進之處、運轉的流暢,這些可借鑑的東西才逐漸走入專業視野。

當人們開始瞭解同興的時候,便不可避免的開始關注到胡殊同這個人。

車到時,胡殊同已在迎候。

二人笑容滿面,用力握了個手。

不像很多企業時時讓人覺得拘謹,同興上下處處透著一種隨和。

接下來並不是什麼辦公室會議室嚴肅的場合,二人都沒有吃早餐,胡殊同把曾昭達請到了園區食堂,二人坐在一個小包廂裡聊了起來。

桌子上有鮮肉小籠包、鍋貼、蛋花湯、茶葉蛋,這樣的情景是曾昭達沒有想到的。

明大與青大坐在一起,話題總是會有很多,尤其是冷運這個開設都算較早的專業,二人又都是碩士才畢業,幾乎同齡。

在曾昭達眼中,胡殊同這個人也不是闆闆正正,與那些常打交道的老牌企業家有著明顯的不同。

雖是初次相見,但很快便消匿了生疏感。

從前只聽同興勢頭不凡,今時得見讓人感慨萬千,越是瞭解這一行的人越明白它的投入和營收是怎樣一個漫長的跨度。

只要專業精科班早,做這一行某個領域的技術帶頭人並不難,可要是做這實業帶頭人,任何人都會擔心最終兩不相得。

總是善言者多、實幹者寡,看到這樣的園區,曾昭達心知,胡殊同才是走在這一行最前頭的人。

飯後來到胡殊同的辦公室,曾昭達將青巖冷庫現狀分析報告拿給胡殊同一看,他只拿出來前半屬於問題的部分,至於自己闡述的解決辦法則沒有露出來。

“我正在做市裡的冷庫整改報告,平城山這件事是行業的地震,但是我通篇做下來很難滿意,法子是有,可落實起來難度太大.”

關於青巖冷庫的情況,胡殊同找了些資料有個大概瞭解,遠不如曾昭達的這份詳實,翻看之後,情況比所知的還要棘手。

“青巖冷庫的整改勢在必行,但如何整改,說千道萬還是標準確立的問題,裝置達標、材料達標,相比培訓種種,這些硬體反而是最容易先做到的.”

曾昭達連連點頭,“可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標準,標準的依據又在哪裡呢?”

“不知這整件事的流程是怎樣的?”

胡殊同問道。

“我代表青大專家組和製冷學會專家組向衛生局做報告,他們將聽取的意見再行探討,而後在全市範圍內展開行動.”

胡殊同聞言,立時心念有動,這個曾昭達是有所話語的人,可以說是學界與市局的唯一路徑,他的話一定會引起重視。

“實際上,市可以有市的標準,而現下最該通行的是怎樣的冷庫,對我們來說做起來不是難事。

我的想法是,對於超過二十年的冷庫,從庫體到裝置要進行全面大修或是更換,對近些年來興建的冷庫主抓培訓和安全問題。

而且目前幾個居民區內甚至還有氟製冷的小型冷庫,居民區中的冷庫安全隱患太大了,是否可以考慮搬遷之類的事項.”

胡殊同的闡述從安全出發,這與曾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