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龐師友又是從外地風風火火趕回來,他要接洽企業還要聯絡事業,要在國內奔走還要去國外考察。

而即便這樣的過程,他也沒有落下專業技術,身體力行將國外先進技術轉嫁到國內企業,包括冰能集團的研發過程,也有龐師友的大量傾注。

胡殊同心底,渴望為龐師友分擔。

會議室裡,胡殊同見識到龐師友與企業接洽的氣場,他坐在那裡古井不波但綿意沉厚,整個會議室的氣氛與自己在明赫集團開會時形成了極端的對比。

明明是兩相對坐,但卻像以龐師友為中心展開了一個扇形,所有人都會有意無意向龐師友這邊瞥上幾眼。

會議桌前的多是冰能集團技術研發人員,坐在龐師友正對面一個白皙端莊的人名叫劉宇,是冰能集團負責技術的副總。

此外,胡殊同還發現,後排靠牆而坐的十幾人中,康興凱也在其間。

每個人面前都有一摞一公分厚的材料,劉宇做了個簡單的會議開場發言,而後龐師友便開了口,“冰能的u4新品,我認為很有競爭力,但是在投放市場之前我認為還有技術方面可以挖掘的地方。

從既定的材料來看,我認為有必要將產品優勢再深入轉化,這方面的內容越是全面,越會使南郊技術標更加豐富.”

在場之人無不點頭,旋即龐師友看向胡殊同,“我來介紹一下,這位是胡殊同,明江大學97屆也就是首屆冷運專業畢業生,目前在讀研究生。

他也是青寧省青巖市的青年技術標兵,年後明大冷藏食品實驗室唯一的在讀人員,也將是南郊技術組的組成人員.”

人們齊齊投來目光,更是覺得這位老教授帶來的人非同凡響。

“這一次的技術論證,我交由他來做,剛說的產品優勢轉化也有相應成果,下面就由他來介紹吧.”

胡殊同為了這次會議做了充足準備,緊接著逐一表述起來,“u4的廂體重量比國內同類產品輕15%到20%,按每車每年20萬公里里程計算,u4可節省汽油支出一萬四千元。

u4的盒式整體承重更耐腐蝕,廂體使用壽命可達二十年,也就是說u4無需廂體和底盤一起更換,這將為客戶降低一半左右的更新成本.”

在座有許多技術人員,u4的這些優勢集團內部自然是知曉的,這一席話資料講了不少,但也還是平平無奇。

可接下來胡殊同的話,卻讓在場之人意外有加。

“對很多冷藏配送企業來說,有的時候量不是問題,越細越是棘手。

比方說一車可拉十噸芹菜,但合作商只要五噸,另外雪糕冰棒企業也要五噸,從前來講這需要出兩次車,但u4整體成形的封閉結構以及優越的車廂重量,完全可以加裝隔板,冷凍、冷鮮、常溫貨物,一車多用.”

翻了翻備好的材料,胡殊同繼續說道:“u4底板的承重性出色,關於卸貨這一塊具有強大優勢,貨可以整車車廂分離直接上叉車。

也就是說,客戶的產品可以直抵庫房,效率就是成本,u4的競爭力多處可見.”

話到這裡,會議室裡不平靜了,研發組對u4優勢的研究不可謂不深刻,油錢壽命之類沒少投入精力進行比對。

但聽完這一席話,一個個心有感觸。

冰能的人挖掘的是“點”,硬體優越,恨不得把一個螺絲的不同都講出來,好把同行壓下去,並以為這就是闖天下的殺器。

然而這位大學生在此基礎開掘的是“面”,他就像開了俯望視角一般通覽整個行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吃透u4的優勢。

如此一看,u4的銷售手冊還有大量的進步空間。

其實許多企業都有這樣的問題,喜歡對標競品,但對標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