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年來,胡殊同面臨過的競爭數之不清,每一次角逐的辦法也不盡相同,但一直有一條潛藏於心底的準線,不論任何事都能以此一量,這一點只有胡殊同自己才能體會到。

在競爭中,一味挖掘對方的漏洞與破綻,甚至不惜採用詆誹的手段,併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與心力,素來不是高明之舉。

況且,冷鏈園區之間的競爭與品牌競爭有本質的區別,冷鏈的品牌化還是漫漫長路,它不像汽車與泡麵,在競爭各種對標、挖空心思研究對方,有時爭得刺刀見紅。

當下的冷鏈做好自身職能就意味著最大的前景,上下游都是巨大的籃子,有其他領域不具備的開拓空間,而非兩輛效能相仿的車,誰把對手摩擦在地誰就能搶出可觀的市佔率。

所以,在這個領域,精明的人從不會把心思花在對方身上,因為只要做好自己,就能看到闊朗的前程。

而且越是穩紮穩打,專注業務發掘潛力的企業,越容易得到各種政策紅利。

瞭然這個大環境,便不難發現這些年花樣繁多對付同興的人,都是把競爭看成了非此即彼。

然而回頭去看,振臂一呼最有人應的,還得是一路走得更為堅定的同興。

青寧冷展進行到第五天的時候,達業館的景象開始出現醒目的變化,一支又一支來自各方的技術團隊不斷抵達,這引起了春融一方的密切關注。

這一關注不要緊,此來團隊的密集度和資質水平,不得不給人一種強烈的不妙之感!細數下來,僅半天多的工夫,就有同興研發中心、青巖製冷、青寧冷協和物流工程中心四支隊伍走進達業館!

別的不說,僅學界如此密緻的節奏就已在製冷展上掀起熱度,安靜了這麼多日突然齊齊現身,這絕不是巧合,而是為了引人注目而刻意安排!

黎舟耐心又仔細得把同樣的話說了四遍,重點推介的是達業最新的射頻識別裝置、車載配送跟蹤平臺和視覺化冷鏈運作系統。

這三種技術,件件都極具針對性,射頻識別電子標籤的潛臺詞就是八歐元的指示器,車載配送跟蹤平臺是向需求最大、發展最快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軍,解決他們的棘手難題,視覺化冷鏈運作系統則是開啟冷庫管理的全新介面,真正把人、車、庫統一起來。

事情到了這一步,竇少傑等人倒還能坐得住,因為技術與市場有先天的鴻溝,不是說今天製冷展幾個團隊一片叫好,明天就有企業紛至沓來不買不可。

這件事看上去光火熱鬧,不過是給技術圈的論文學刊多一些背書罷了,對企業的影響短期之內絕然有限。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方才讓人發覺,技術領域的突然介入,原來是暴風雨的前兆!

別忘了,技術與企業之間,在胡殊同手裡有一座大橋樑,那就是青寧冷鏈物流企業家論壇。

這個論壇的背後有發改委的支援,又因為上一次對青菜南運等事項產生的切實成果,胡殊同對這個論壇的發起有強大的話語權。

在青寧冷展這個當口,把企業集中起來向技術看,並探討技術給企業帶來的實際增益,可謂應時議事、順理成章。

於是乎“青寧冷鏈物流企業家技術研討會”不僅提上日程,而且以最快的速度促成現實研討,青寧大地多位冷鏈企業主、第三方物流主再一次向同興聚來!

胡殊同心裡的底,說千道萬還是技術,他想做的是這個行業對技術的理性認知,而不是從前那樣,“一聽國外高樓來,心裡先起三層臺”。

可以說,這是當下這個時代的真實命題,國外冷鏈技術確實先進,但民族品牌的技術企業又何嘗沒有創新,他們才是量體裁衣之人,才是走好冷鏈最靠譜的夥伴!

這是真正的同趨同進,做同樣大環境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