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製冷展開幕後,這是胡殊同第二次來到這裡,這一次他幾乎把所有裝置廠商的展館都轉了一遍。
一天當中,午間的時候參展的人最少,即便如此春融館依舊人氣旺盛。
胡殊同在一個公共休息區坐了下來,看似靜坐無事,實際大腦卻在飛速運轉,以他的記憶力和對技術的瞭解,整個製冷展的內容漸漸在腦海中直觀起來。
他擅長分類的事情,資訊科技、智慧系統、硬體製冷、庫區材料這些,看似在各個裝置方之間縱橫交錯,其實各家都有偏重,但偏得又不那麼明顯。
冷鏈技術的專項展在國內還不成熟,參與廠商也無太多實操經驗,導致家家都喜歡“堆碼”,不管競爭力幾何,能拎的都先拎出來再說。
“想必這位就是同興胡總吧?”
專心想事情的胡殊同,不曾意識到有人與他打招呼,直到一條棕色的褲子湊得自己很近,胡殊同才抬起頭來。
迎面之人,像個服裝男模一樣,一手抄著口袋、一手端著一杯咖啡。
“請問是同興的胡總嗎?”
“是我,你是?”
“我是竇少傑.”
“原來是竇博士,久仰.”
胡殊同的神色和語氣,平淡得就像本不怎麼餓的時候湊上來了一碗麵條,冷峭峭得反倒讓竇少傑心生幾分意外。
竇少傑先是把咖啡輕輕放下,而後帶著一絲淡笑坐在了胡殊同對面。
“胡總和同興的故事我曾聽過一些,說實話打心底裡讓人佩服,一個人居然可以同時做這麼多事,在國內冷鏈界,胡總絕對是楷模一樣的人物了.”
“不敢當,只是做企業而已.”
胡殊同雖不曾見過竇少傑,但從他所做的事已然能推斷出來不少東西,所以這副十足洋裡洋氣的樣子,讓胡殊同絲毫不覺得奇怪。
竇少傑微微一笑,一邊翹起腿來一邊慢慢喝了一口咖啡,“胡總可曾親眼看過國外的製冷展?”
竇少傑著重了“親眼”二字,這人不合時宜擾了胡殊同的思緒,再加上這副可以指點一切的架子,已然讓胡殊同心底有些不快,“我最遠也就去過明江.”
片刻間,竇少傑的目光顯得悠遠起來,“我第一次參加國外的製冷展,一晃都十幾年過去了,新品廊是最亮眼的地方,人們參展只從這個長廊裡就能看得清技術的革新和趨勢,這個大焦點是製冷展最核心的地方。
可國內卻把製冷展搞得像大排檔,實在是過於混雜了.”
“竇博士應該是記錯了時間吧,新品廊是從03年的馬德里製冷展開始設定,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次的新品包括環保型製冷劑、低噪音熱泵之類的技術產品。
那時候,中國的所有企業加起來只給一千平的展位,反觀現在,我們自己同在幾萬平的場館裡。
怎麼能說混雜呢,這是在向前走.”
竇少傑速速眨眼,心知這眼前人讀了不少國外學刊,紙上的事通曉諸多,立時不再糾於這個話題了。
竇少傑所正對著的地方正是人聲鼎沸的春融館,倏然間眉目閃動,他望著那個地方,就像在欣賞自己的作品,加上與周邊那般鮮明的襯托,實是讓人格外享受這種眾星捧月之感。
“胡總,你看這館裡熱鬧的景象,原因何在?我滿眼看去都是國內企業對技術的渴望,他們太需要強力的提振了。
可惜的是,國內很多本該做技術的人卻都自己做了企業.”
這話一出口,讓人領會到強烈的針對,胡殊同明白了,這竇少傑不是來打交道的,更像是來找勢頭的。
他應當是早就對自己有了某些具象的認定,是藉著這個場合做驗證來了。
當下的情勢,可謂是春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