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鯤海漁業。

鯤海漁業成立已有七年,憑它的發展勢頭,融外資的快捷與利好肉眼可見,尤其在遠洋漁業更是如此。

而外資所帶來的分歧胡殊同領教過,自己說了算是一種執守,至於是愚鈍還是硬氣,企業如人,何須細究。

流通方在研究企業方,反之亦然。

鯤海漁業的市場負責人名叫賀群,一個不到四十歲的海洋大學碩士生,此時正在會議室裡捏著一張紙細細端詳著。

紙上是冷鏈企業的名錄,所呈現的樣子很像一個金字塔,把眾多企業分為五個檔次。

多年前賀群曾參與過盤湖漁港的建設,不多時疑聲而出,“據我所知,這個同興實力還是比較可觀的,怎麼只能排在第三檔?”

“賀總,是這樣的,這份名單在很大程度上我們考慮了未來的發展。

這個同興現在確實聲勢不凡,但支撐非常欠缺,流通行業的未來還得看資金注入的規模。

我們覺得它更適合做體系下的分支,給上級供應商做排程才是它的定位.”

既然明確提到了同興,懂事的人自有話說,“賀總,物流團隊的整體建設要看我們的意見,您看這樣如何,我們把同興放在第三檔的最優先,到時候無論怎麼搭建,都能把同興納入進來.”

“給人家做第三檔的優先順序有什麼意思?以後這樣的話少說,別把人情做的這麼廉價.”

人們一陣沉默後,賀群又道:“未來的事都不好說,以我對這個同興的瞭解,排在第二檔問題不大,把它往上挪一挪就上報吧,散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