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配送。

物流運輸成品高,本質上因為點太少,做第三方物流,代企業儲藏是很常見的事,如今幾乎每一項配送業務都要從同興大本營出發,往往是去程滿貨、空車而歸,這裡面都是大成本。

因此楊成海的這份方案就有了細究的意義,有些貨不必入同興的總庫,而是放在微倉隨時準備排程,以微倉的靈活度,無疑是市場前端的一大利器。

要知道第三方物流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在加劇,做配送的企業越來越多,足以讓生產方選花了眼。

但效率永遠是企業主最為關切的地方,不延遲、不壓貨是各家生產方的硬需求,是任何人脈關係也拗不得撬不動的真本事。

所以這一步如若走出去,同興可以把時效二字做到新層面,也將確立新的口碑,這才是更讓人期待的第三方物流。

它更是把同興的現在和未來聯絡起來,把配送做成一個整體,一以貫之但又花火更綻!

楊成海講完,短暫的沉默之後,柳知英最先開口,“我認可楊總的方案,微倉本身的功能和影響是可以預見的,這裡不存在方向性的問題,至於微倉的投入與產出屬於收益測算,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這一開口,想說話的人也都給憋住了,柳知英的話利落又深入,不要在這份方案面前計較成本。

對方是來闡述一種可行性,不是來這裡做述職報告,如果覺得可行那便去做,人家沒有責任為同興最佳化成本。

有些事情,掂量不足便不要過分代入。

人們不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柳知英的話是有分量的,比起他說了什麼,人們更關心他的態度。

柳知英看事情的角度和胡殊同非常相似,他們都能扯開那些浮皮潦草框框架架,探到事情的核心,謹慎看待那流言蜚語唾沫成釘,實力傍身,才是一個人最大的亮色。

不過胡殊同卻覺得,楊成海的方案缺了一塊,而且缺的是他最擅長的那一塊,同興人傳得不假,胡殊同確實研究過楊成海當年做過的案例。

不得不說,那帶給胡殊同不少感觸,把第三方物流“精簡”成那般模樣,非常人敢為可為。

雖然很多行業人把他定義為盧瑟,但現實是,他真的一度把第三方物流玩出人們不敢想象的花樣。

起碼從剛剛這份方案裡,胡殊同沒有看到楊成海最強悍的地方。

正在這時,螢幕幡然一變,一幅標定眾多的城市圖,忽然走進人們的視野。

“我這裡還有一份技術案想與大家分享,不過多是一家之言,各位聽一聽便是.”

屋裡終有窸窣之聲,原以為到了胡總的總結髮言,不曾想這場會議還進階了起來。

一眼望去,別的不說。

這個人眼裡的城市,和正常人是不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