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幅青巖市地圖上,人們看到了很多紅色的圓,遠看去像一串大小不一的葡萄。

或許是因為鮮明的色彩,讓人們忽略了街區和城市路網,楊成海用這樣的方式把城市簡化,讓人們一眼便可以看到,微倉究竟應該怎樣規劃。

“社群越密集,微倉的輻射半徑便越小,大家看到的一個個圓,是微倉的輻射區域也是一個單元,這個單元指的就是十噸貨,所以大家可以把它看成貨量在城市的分佈.”

此一來便顯得更為直觀了,不得不說,這極為契合同興一貫以來的方法,能夠計算出來的東西才讓人心裡有底。

同時這也讓人覺得,楊成海所謂的技術案實際上是對他之前說過的話進行佐證,可以說這才是真東西。

微倉的微只是相對園區的巨型冷庫而言,在楊成海的規劃中,它最小的半徑也要達到三公里,即便再短半公里,成本的投入甚至會翻倍。

“真正的微倉在國內的實踐還很少見,只這一點就能確立調配的優越性,這是強勁的競爭力。

很多人把城市庫看做排程與中轉,其實是狹隘的,透過切分城市去滿足每一處的需求,才是真正的使命,才具備2小時內高效配送的可能.”

在場之人都思量起來,如果能實現2小時的生鮮到家,這樣的競爭力是無比強大的。

如今的生鮮品牌動輒幾十億的融資,看中的便是此中溢價奇高,價格達到菜市場的兩到三倍毫不誇張,盈利空間極為誘人。

家家都想確立差異化的競爭,但這個領域說千道萬還是時效,所以從上游到下游的這條筏顯得無比重要。

正在這時,螢幕幡然一變,城市彷彿是幾何,由之前的圓變成了線。

“路線的規劃關係到人手的調配,越是繁忙的路線,微倉出貨越要有定力,從前我把它稱為‘攢單’.”

這話就讓人有些不明白了,聽上去滿滿“延貨”“壓貨”的意味,楊成海解釋道:“見單就走,看上去快捷,其實並不高效,正確的操作應該是多單同走,而且要走定製化的路線。

也就是說,路線為最高階,把所有單子歸附在路線的範疇下,從而保持配送大路線的統一.”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奇妙的思維,尋常來想指哪打哪才是最快,但在楊成海這裡,那隻會突出一個雜亂無章。

這不是點對點的輸送,而是長期的配送運營,根據路線的“自動分撥”,維持大網路的恆定,無疑更成體系更有效率。

“以上這些的庫與路,可以透過資訊科技企業生成一個電子配送平臺,我知道同興有自己的電子跟蹤體系,但打造這個配送平臺仍然很有意義。

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做給上游企業主們看的,我們需要提供一些更專業性的東西來彰顯同興的配送造詣。

自己再踏實,也不如在他們那裡實現隨時跟進.”

一席間的句句話讓人不難聽出,楊成海是個異常活泛的人。

他一面講著微倉配送專業性的東西,一面也傳達給眾人,做配送生意就像一個人做事一樣,有的時候要坐得住等得起,有的時候要亮腦門會貼金。

要知道,我們不只是為了讓企業主打個滿分,拍拍肩膀信賴有加,還得要撬動金桶流到自家的賬上。

楊成海感受到了氣氛的變化,想動這些人的心念,外功儼然不太好使,但換個角度說,這反而讓人更有所安。

他的準備還不止這些,趁著人們思考之際,他又開了口——

“同興的產品檢測體系是有權威的,做了這麼多年的菜籃子,從同興走出的都是放心肉、放心菜。

那麼同興就可以透過自己的手段代企業做檢,企業還能在廣告上打出他們未必真正熟悉的檢測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