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刀,遲早是要砍下來的。
根本上,這不只是業界的新標準,也是交通方面的管理標準。
當下的市場上,六軸冷藏車是最大的流動冷庫,但尺寸上五花八門都在奔走,以15米長的二手海櫃車為例,單是冷櫃自重便將近六噸,加上冷機和牽引車頭,自重將近23噸。
由此一來,卡在總重49噸的國標下,相比從前一趟少拉將近四噸貨,這個差量對二手海櫃車市場的衝擊是致命的。
而米,也就是業內常說的45英尺,是比車貨總重更加直觀的限制,也是熱點中的熱點。
胡殊同深知,這項新國標實際上就是對冷藏車市場的倒逼,45英尺框定了長度,同時也給冷藏車的破局指明瞭路子。
總長度不能改、總噸數不能變,但冷藏車自身,其實“彈性十足”。
所以說,時下便有了一個鮮明的課題,如何在不違反交通運輸規定的情況下,把45英尺的冷藏車空間做大,保證貨量才能保障利潤。
降自重,是不需深思便能想到的一點,那麼如何降自重呢?也有一點頗為鮮明,那就是摒棄那些沉重的二手洋垃圾,選取國內新鮮出廠的新冷櫃,這一步就能降三噸自重。
實際上,很多事情胡殊同在多年前便看得清楚,只是那個時候,不管什麼樣的車,只要能為冷通行,那就是走在冷鏈物流前端的好把式。
然而今時再看這件事,卻也有了和從前不一樣的難題,因為市場更大了、每一環都更加緊密了,只針對某一環的倡議根本激不起浪花。
不過這同時也意味著,新環境下新的改觀,多方協作有了比從前更為強勢的能量。
欒平欣雖然對整件事還很模糊,但其實她一早就明白,胡殊同不可能對這件事置之不理。
只是瞧著胡殊同的樣子,不由得又讓人心裡“一嘆”,恐是都等不到與人家相談,自個這裡就冒出無數活泛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