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發生在同興的事,讓人深切領會到,為什麼很多企業用各種手段也要搶到省裡的指標了。

從省裡拿到三分之一的份額,市級層面可遠不止這個比例,到這一步範圍變得更小,重點顯得更加重點。

在青巖市1800萬擴大內需專款中,同興拿到了整整1000萬的份額。

與此同時,下半年雙百市場專款也已下達,同興再獲300萬的扶持。

在這等聲勢之下,同興也受到了物流銀行的大加青睞,有多筆物流金融通的好專案來到同興的案前,不僅可以得到很低的分期利率,還能申請到500萬的政策貼息。

至此,二期啟動最大的困擾破除了。

冷鏈園區發展至今,放眼全國可借鑑之處已然不少,但若說套用一種模式,暫時還看不到成熟的體系。

區位、功能、產品乃至氣候環境的差異,讓每一家都不得不做專門的探索,但隨著生力軍的隊伍越來越龐大,節約化模組化的冷鏈園區,是可以期待的事。

在早前的規劃中,專案組有人提出二期的定位,簡單來說,一期做儲、二期做運。

當年一期的打造,原本就傾向於儲藏,六個萬噸的冷庫是一期主體,也使得後來的加工線捉襟見肘。

按照這個方案,一期可以代替一部分的二期庫容,在園區內部產生調蓄,得以讓更多資金用在二期的加工流水線和第三方物流陣地的打造上。

乍聽這個想法的時候,胡殊同也以為然,然而不久之後他便意識到這般操作的弊端。

如果一期一開始就傾向於儲,日後就會只剩下儲,那勢必將面臨二期的加工從一期調原材料這樣的事,在園區之內多一手過渡,是胡殊同不能接受的。

一旦經不起胡殊同的推敲,這個方案便沒有再談及的必要,反過來當胡殊同的想法沒有人能夠反駁,同興內部的廠區規劃便就此落定了。

在胡殊同看來,同興一期自身已有一套成熟的運作體系,那為何要服務於二期,斷無將其打破的道理。

雖然一期的加工能力素來是同興的弱環,但這可以用二期進行彌補,而彌補和互補是兩個概念。

就像人與人的相處一般,所謂的互補往往意味著遷就,彌補則更多是幫襯。

有些時候,明明白白欠下什麼,比攪在一起說不盡拎不清更來得爽落。

一期二期,都是同興,但如何走更好,才是同興更需考量之處。

有些東西在一開始確立下來,這對同興日後的發展至關重要。

所以,一期二期都要有各自的“內迴圈”,二期要實現冷鏈倉儲中心、初加工半加工中心、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和第三方配送中心。

二期專案組的各個部門,已經為此做了長時間的前期準備,就等著資金到位。

一時間,牛家鎮西的這塊地再度熱火朝天,在胡殊同的計劃中,二期如果能在一年之內落成,是最理想的結果。

承建同興二期的依舊是鵬程建設,不過卻全權交由青寧分公司,這一次胡殊同也沒能見到餘大軍,據說他在忙於明江的一個千畝大盤,標杆性的人居生態城。

從去年初開始,鵬程建設轉型異常迅捷,把集團的冷庫合作渠道下探到幾家子公司,總部則專心做起來房地產建設和很多市政工程、民生工程。

這年頭建設有多火不用多說,相比之下,做冷庫專案的施工方本就不賺錢,越是那些上規模的園區越充斥著大量的業內行家。

像同興這樣的就更誇張了,建設公司材料裝置的渠道一概不用,恨不得一根釘子都是自己談下來的供應商,這就更加沒了賺頭。

所以說這子公司能接同興,餘大軍一定是做過指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