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殊同的耳邊響起來老師的話。

“無論有無金融危機、無論對外貿易是否順暢,三農問題的挑戰都一直在。

刺激消費,通俗點說就是讓大家多花錢多買貨,但前提是人們要有錢。

對農民來說,他們要先賣後買,賣難就會買難,反過來說,當農民有了更強的購買力,才是真正的刺激消費.”

“想得到無償資金的,無非是說自己如何做大做強,但那些都是虛的,因為擴大內需是一個大方向,比的是誰能更好切題.”

雷小溪此問,儼然是在引胡殊同,關於這個話題的要義,胡殊同無需細思便深切瞭然。

04年至今中央一號檔案連續六年聚焦三農,擴大內需是外部環境激發的救市之舉,但三農問題是線性的國家使命。

到底該站在哪個角度說話,胡殊同從雷小溪的目光中看到了強烈的肯定。

“回雷處長的話,我認為在擴大內需的背景下,做好雙百市場非但不是跑題,而是更好的切題。

無論‘雙百市場工程’還是‘萬村千鄉工程’,其宗旨都在‘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消費能力’這一句話中。

我們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去切實解決農民不缺賣、市場不缺菜的現實問題.”

話到這裡,見筆落紙。

“同興申請的款項,將用於民生商貿體系建設,憑藉整套冷鏈執行機制,去做讓一個區域農產品更好走出來的事。

同興有運輸能力,也有緩衝、調蓄的能力,承包農貿市場,是因為田間地頭的交易有很大的改造空間,那裡的浪費本可以大幅減少。

同興大量輸出半加工產品,為的是更長的儲存期和超市終端的價格保障。

這些都將反哺農民,真正做到惠及民生,有無擴大內需,這都是必由之路.”

這一席話,是三天以來不曾在這個會議室聽到的,人們講了太多輻射、拉動,也聽了很多豪言壯語、宏偉藍圖,比如“我們有信心三年之內如何如何”“透過資源整合、梳理業務渠道”“打通上下游,為良性流通市場不遺餘力”等等。

比之說到一棵菜的從田園到餐桌,讓人明瞭何為言之有物。

而胡殊同所言,也契合在場之人對政策的解讀,擴大內需只是特殊階段的產物,而三農是長遠命題。

做好三農就必然會兼顧擴大內需,這才是真正的題中之義呀!

擴大流通市場、改造批發市場,兩相結合的“大雙百”,也正是多年以來惠及民生的主項舉措。

而且針對雙百市場,青寧省有健全的資金溯源機制,這便使得資金的使用問題少了很多擔憂。

可以說,同興是在一個成熟的框架中使用資金,這又是一幫競爭對手們所不能比擬的優勢。

這天下午,在最後兩家企業講解完畢之後,這一階段的省級擴大內需無償資金的爭奪落下帷幕。

胡殊同沒有離開,而是就近找了一個住處,在此靜待最後的結果。

事後回想起來,胡殊同對會議室的場景記憶並不怎麼真切,因為那時候他的內心極為緊張,在那些人的面前分析政策,著實也是一件讓人心虛的事。

他只記得,在離開的時候,雷小溪對自己點了個輕微的頭。

而一覺醒來,他又不確定雷小溪是否真的對自己點過頭,會不會是自己過於強烈想看到什麼,使得意念刻意編織出一些場景。

思緒萬千無可落定,除了等待又偏偏無法,直讓胡殊同有些魔怔了。

同興那邊,人人都在翹首以盼,二期的園區建設規劃、合作方的洽談事宜,在許久之前都已妥切。

這筆無償資金的比例,決定著二期要如何啟動,如果是最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