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宣告絲綢之路中段,從敦煌進入樓蘭,然後沿著塔里木河,進入龜茲國,直達疏勒國,再途徑瓦罕走廊進入中亞地區的道路被打通。

……

章武四年,一月

龐德、傅肜、馬岱等將合兵攻滅於窴國,再加上馬謖攻滅的莎車國,正式宣告絲綢之路南段,從羅布泊南下,經車爾臣河抵達崑崙山山脈,然後沿著崑崙山山脈抵達西部的蔥嶺,最後翻越蔥嶺抵達貴霜帝國的道路被貫通。

同時,法正和趙雲領兵抵達新州,不過和法正領兵北上同張飛合兵攻伐赤谷城不同,趙雲只能領騎兵留守新州,接替張遼負責新州的防務工作,畢竟西域西部地區山脈較多,不適合大集團騎兵作戰,與其繼續西進浪費錢糧,不如在後方發揮發揮餘熱。

同年二月中,漢軍利用黑火藥之利攻破烏孫南部屏障,伊賽克谷湖以北的重鎮赤谷城,據守赤谷城的烏孫守軍傷亡慘重,殘部越過天山餘脈向伊賽克湖一帶潰退,並打算在此集結兵馬負隅頑抗。

拿下赤谷城後,法正並沒有因此停下腳步,先留下張飛駐守赤谷城後,然後親領龐德、馬岱二將跟著潰兵的腳步翻越天山餘脈,向肥沃的伊犁河流域挺近。

漢軍向伊犁河谷挺進,烏孫國自然不會束手就擒,他們很清楚自己佔據的伊犁河谷有多重要,是西域最為珍貴的糧食種植區,甚至在後世有塞外江南之稱,所以烏孫國高層心裡很清楚,不管自己投不投降,最後的結果恐怕和龜茲國的下場一樣。

烏孫想得沒錯,魏延本次西征的三大戰略,除了打通北、中、南段絲綢之路和滅亡龜茲國建立新州外,還有完成對伊犁河谷的掌控也是既定戰略之一,而且是必須完成的那種。

伊犁河谷有多重要,單從地理位置看就能窺探一二,伊犁河谷是亞歐大陸的中心點,從伊犁河谷到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還是歐洲的距離都相當。

這就意味著,只要華夏能把伊犁河谷握在手中,隨著火車等快速交通工具的應用,整個亞歐大陸早晚都是華夏的,這也是逸仙先生曾設想將華夏首都定在伊犁河谷的原因。

同年三月

為保衛伊犁河流域不失,烏孫國以龜茲國為例,勸說流域內的胡人部落加入聯軍,然後又和貴霜帝國、康居國派出的大軍組成反漢聯軍,聯軍兵力高達十萬是漢軍的兩倍有餘。

見敵軍來勢洶洶,法正考慮到對伊犁河谷一帶地理也不熟悉,及其容易陷入敵軍的包圍,於是停下進軍的腳步,並調遣赤谷城的張飛支援,然後在伊賽克湖南岸利用水泥結營寨數座,看起來是打算在此據守等待戰機。

而在伊塞克湖北岸的聯軍,面對漢軍的龜縮戰術也倍感無奈,他們連續多日的嘗試進攻,可除了在營寨外留下一地屍體外,甚至連營牆都爬不上去過。

鑑於漢軍營寨的堅固,聯軍也熄了短時間擊敗漢軍的想法,開始同漢軍隔湖對峙,打算用險峻的天山山脈,以及綿延萬里的後勤補給線來拖垮漢軍。

畢竟西域初定,勝利成果還來不及轉化,漢軍日常所需還需由後方的大漢來供應,只要拖下去最後的勝利者一定是他們。

同年四月

為策應正面戰場,魏延遣馬謖領玄甲軍主力北上,打算攻擊反漢聯軍的側翼,以達到快速結束西域戰事,早日返回大漢或者越過蔥嶺對貴霜帝國發起反擊的目的。

同年四月末

為策應反漢聯軍作戰,貴霜帝國集結五萬輕步兵,動用超二十萬的奴隸負責大軍後勤,試圖穿越瓦罕走廊疏勒進軍,以牽制在疏勒駐守的玄甲軍主力,策應伊賽克湖正面戰場。

很顯然,魏延和貴霜帝國都很清楚發生在伊塞克湖的大戰是決定西域歸屬的最後一戰,所以剪除能改變勝利天平的援軍,就是貴霜帝國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