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涼州戰略

距閱兵結束過去了一個月,離得較近的使者團已經返回,同時也帶回了關於季漢的詳細情報,而對於強大的季漢,他們各自都有各自的應對之法。

曹魏

在強大的外部壓力下,一些中原大士族們也感受到了危機,他們雖然投資了季漢,但那是保證家族延續的底牌,不到萬不得已他們不可能放棄家族基業的。

所以,在季漢的強壓下他們開始鬆口,拿出部分藏匿的人口、巧取豪奪的田地、非法佔據的礦廠來支援曹魏的發展,不說超過季漢的發展速度,只要能跟上他們也能就行,畢竟人口基數和疆域是季漢所不能比擬的。

而曹丕也趁著這股風,開始模仿季漢在曹魏推行各種改革,像什麼鼓勵生育,重建中央官制,鼓勵寡婦再嫁,減免十二歲以下的人頭稅,減免多子家庭的勞役等,雖然都是閹割版,但也是曹丕能做到的極限了。

畢竟曹魏地盤太大了,除了很多州郡牴觸新政外,曹魏商業不發達,商稅彌補不了免除人頭稅帶來的空缺,而中央沒錢的下場請參考崇禎,因此改革進度十分緩慢。

更何況曹魏內部有大患,橫行青徐的臧霸,始終是擺在曹丕面前最大的威脅,而且處理臧霸問題還不能拖下去,因為孫權這廝竟不安分,在私下裡悄悄支援臧霸,好讓臧霸和曹丕產生衝突,他們東吳也有可乘之機。

孫權的小算盤被司馬懿看在眼裡,雖然司馬懿被曹丕冷落,但並不妨礙他提醒曹丕讓其儘快解決青徐的臧霸,不然等季漢處理完西域時他們還沒處理掉臧霸,那青徐可能直接改弦易轍了。

於是曹丕採納徐州刺史徐庶的意見,打算用親征的方式來削弱臧霸兵權,以達到控制青徐二州的目的,因此,由曹丕親征的第三次濡須之戰毫無意外的暴發了。

……

至於東吳,他們一邊要抵禦曹魏三路進攻,還要繼續同劉備協商恢復荊揚通商事宜,另外一邊也要向倭國探索,畢竟對魏延曾經提到“富饒”的東方島國,孫權說不心動那是假的。

或許是考慮到東吳和曹魏正在濡須口打生打死,非常符合季漢北伐這一政治理念,所以在劉備的授意下雙方展開有限的貿易,即東吳必須用季漢承認的貨幣、資源,向季漢購買指定的物資,並用於濡須戰事上,倘若違反,交易通道會立即關閉。

對於季漢的霸王條款,東吳上下雖然覺得十分憋屈,但他們又不得不接受,畢竟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啊,何況東吳也經不起任何失敗,只要濡須之戰能打贏,面子丟了就丟了唄。

……

而在涼州西部地區,季漢閱兵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先將目光轉向涼州的隴西、金城二郡,在這裡的羌人可大致分為在湟中地區生活的西羌(生羌),以及和其他地方和漢人雜居的東羌(熟羌)。

前者大多數來自於西海郡西海湖(青海湖)周邊的諸羌部落,因為西海郡閉塞的地理條件,艱苦的氣候條件等因素,所以這些羌人不曾接受過漢文化薰陶,因此目無王法,無信無義,時常以劫掠邊地漢人、東羌為生,曾多次公然造反反抗朝廷,對涼州局勢的穩定造成重大影響。

至於後者,則是東漢自開國以來,在持續不斷對羌作戰中,將俘獲的羌人遷移到隴右地區同漢人雜居,並讓他們認漢字,學習大漢的風俗文化,日積月累下接受漢文化薰陶的他們,自然就形成了特有的羌族文化。

所以,東羌和茹毛飲血的西羌從未文化上看,已經是兩個不同的民族了,從西羌時常劫掠東羌百姓就能看出,所以在討伐涼州羌胡之前一定要分清敵我,千萬不要誤傷了友軍。

而本次聚集在湟中地區負隅頑抗的羌人,基本是以先零羌、封養羌、牢姐羌等諸羌大部族為主的西羌,至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