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西羌人小部落,在面對咄咄逼人的季漢大軍,要麼選擇內附大漢,要麼選擇向西遷移回到世代居住的高原地區,很少人會願意加入抵抗漢軍的行列,就算有也是被迫的。
而造成羌胡大小部落態度割裂的原因,還是季漢最新頒佈的《關於維護絲綢之路沿途安全的若干管理辦法》,在此辦法中,季漢政權明確規定:
為保護絲綢之路的穩定,為保障諸國的商貿活動不受侵害,因此絲綢之路沿途胡人部落,必須接受大漢的統一管理,至於不願意接受大漢管理的,那部落規模必須做出如下限制:
第一,部落規模在千人以下的被認定為小型部落,部落私兵則不得超過百人,同時私兵要接受護羌校尉的管理,當然部落的安全也將由護羌校尉負責。
第二,部落規模在千人以上三千人以下的被認定為中型部落,部落私兵不得超過三百人,也要接受護羌校尉的管理,部落安全也將由護羌校尉負責。
第三,部落規模在三千以上五千人以下的被認定為大型部落,部落私兵不得超過五百人,同樣接受護羌校尉的管理,部落安全也同樣由護羌校尉負責。
第四,超過五千人的部落為不被大漢承認的非法部落,必須在章武二年四月份初一之前,超出規格的部落必須原地解散成若干大中小部落,否則大漢將以羌人反叛為由征討,而部落私兵超標者同樣會被視為謀反。
魏延頒佈的《管理辦法》,對小部落倒沒太大的影響,因為大多數小部落都不足千人,他們除了要面對惡劣的氣候條件外,其他部落也是最大的威脅之一,如今只要內附大漢安全就能得到庇護,他們如何不心動呢。
但這對大部族就不一樣了,生存在湟中地區、西海郡一帶的羌族部落幾乎都是五千人的大部落,動輒擁兵幾千或者上萬。
而這些私兵是他們抵禦外敵入侵最有力的屏障,如今季漢要求他們拆分部落,並解散部族私兵,這讓他們如何能忍,這不是赤裸裸的官逼民反麼。
所以,在先零羌的牽頭下,高原地區的羌族大部落為保護自身利益不受到侵害,各部族首領紛紛領兵前往湟中地區集結。
三月下旬,湟中地區已然集結了近五萬西羌兵馬,並且人數還在持續不斷的增加中。
隨著兵力越聚越多,很多羌人首領的信心也得到恢復,他們認為儘管漢軍強大,但他們也不是泥捏的,何況近幾十年來漢軍在涼州平叛屢屢碰壁,因此和漢軍作戰他們不一定會輸。
……
……
說完湟中地區的亂局,我們將目光轉向河西走廊,雖然河西走廊混亂的局勢比湟中地區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總體實力並不太強。
自取得隴西會戰的勝利,季漢就截斷了關中地區同河西走廊的聯絡,就像當年的荊南一樣,由曹魏指派的河西四郡官員,在諸葛亮的一紙檄文下紛紛選擇投降,表示終於重回大漢正朔,他們盼望這一天不知道盼望了多久。
不過這些人的話聽聽就好,可千萬不能當真,或者他們這些人是真心的,但河西四郡的大權都掌握在地方大姓、豪族手裡,這些曹操指派的官吏基本都是擺設,要麼和他們苟合成了地方豪強的喉舌,而不願意當喉舌的人,恐怕早就死在某一次胡人作亂了。
就算一心想同中央取得聯絡的張恭父子,不也是敦煌的豪族出身麼,不過也因張恭父子的存在,才讓諸葛亮找到突破口能插足河西亂局,隨後他上書劉備,表張恭父子分別為敦煌太守、總督。
然後拜張南為平狄將軍,領張嶷、程畿等人為將軍,領兵萬餘前往敦煌駐守,在牢牢把守住西域的進出口玉門關的同時,也作為一顆釘子死死鑲入河西走廊,為魏延拿下河西四郡打下基礎。
在閱兵後頒佈的《管理辦法》中,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