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騎兵三件套
法正能發現的問題,作為計策制定者的魏延自然能發現,他一開始也為此而感到苦惱,甚至一度有放棄從幷州進軍關中的想法。
因為曹魏在幷州的佈置,對季漢而言幾乎是無懈可擊的,因為季漢對異族的政策世人皆知,西海郡正逐漸消失的西羌,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面對入侵北方胡人一定會聯合起來抵抗漢軍,這樣一來就陷入法正描述的那樣,主力被胡人纏住,後勤線被曹軍偷襲,最後以漢軍慘敗收場。
但局勢,卻能被幾件小東西左右。
“臣有幾件東西想請諸公和陛下一觀,還望陛下應允。”
魏延沒有回答眾人的疑問,反而打算向眾人展示自己的小發明。
“自無不可。”
“多謝陛下。”
魏延給馬謖使了個眼色,馬謖心領神會的向劉禪告退,不一會兒就帶著一群宿衛摟著一堆東西走進參謀處,並將它們一一堆放在案几上,然後紛紛行禮告退,前後持續不到半刻鐘,很明顯魏延早就準備好了。
“陛下,此物喚做馬蹄鐵。”
魏延拿起一塊u型鐵說道。
“馬蹄鐵?”
劉禪有點好奇,對於這個新出現的名詞,他抱有極大的求知慾。
“馬蹄鐵,陛下可以理解為給戰馬上一層鐵質的鞋子,這樣就能降低馬蹄在奔跑中受到的磨損,同時也能防止馬蹄受到積水的腐蝕,這樣能有效延緩馬蹄的磨損速度,減小馬蹄因病脫落的機率。
這樣一來,既能增加戰馬的使用壽命,還能減少非戰鬥減員,又能減少對國家後勤的負擔,而且因為馬蹄鐵的緣故,戰馬的奔跑速度會更快、更穩健,甚至在一些山路都能健步如飛,這極大的提升了騎兵的戰鬥力,可謂一舉多得。”
在馬蹄鐵尚未普及前,除了戰場上的損耗外,馬蹄出現損壞也是非戰鬥減員的一大原因,而這對國家後勤來講是極大的負擔,這也是為什麼大規模騎兵軍團,非大國無法維持的原因。
其實馬蹄鐵不是魏延始創,因為在古羅馬時期它就已經出現,按理說有絲綢之路的存在,大漢應該早就掌握馬蹄鐵的使用技術,不過或許是馬蹄鐵技術還不成熟,還是一些其他的原因,反正魏延是沒見到馬蹄鐵的影子。
而馬蹄的重要性,同樣受到了重視,不過和釘馬蹄鐵不同,眼下的處理方式是用燒紅的鐵塊,在馬蹄的角質層直接燙,從而使接觸面碳化以延緩馬蹄磨損速度,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
但在馬蹄鐵面前,這種技術就太過落後了,馬蹄鐵幾乎解決了馬蹄面臨的所有困境,而且馬蹄鐵成本低廉不說,還是可拆卸的,只要馬蹄鐵磨損殆盡換個新的就行,對戰馬造成不了任何傷害,並且操作也十分簡單,有經驗計程車兵都可以完成。
“這是雙邊馬鐙。”
魏延不等他們提出疑問,拿起另一件東西說道。
“雙邊馬鐙,是一對懸掛在馬鞍兩側的腳踏,它脫胎於目前廣泛使用提供上馬和下馬的單邊馬鐙,並且從傳統的木製、繩制,變成了現在的鐵製,它不僅能提供上馬和下馬,還能在騎馬時用來踏腳受力。
它和單邊馬鐙最大的區別,就是在騎行時能支撐騎兵的雙腳,僅依靠雙腳就能在馬上保持平衡,不像現在在長途奔襲和作戰時,往往需要手扶馬鞍和大腿夾緊馬腹來保持平衡。
這樣一來騎兵的雙手就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他們能在馬上使出很多以前想,但卻不能的戰術動作譬如衝、刺、劈、擊等等,這無疑大大的提升了騎兵的戰鬥力,再配合馬蹄鐵以及高橋馬鞍,騎兵綜合戰鬥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而雙邊馬鐙的出現,也讓我國騎兵軍團的組建、訓練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