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十分容易,往往有騎馬經驗的人只需要磨合一個月就能成為非常優秀的騎兵,而從未接觸過的馬匹的人,訓練半年也會成為合格的騎兵,不再像以前那樣遴選弓馬嫻熟之人充入騎兵。”
穿越者騎兵三件套,馬鐙、馬蹄鐵,高橋馬鞍,前兩者魏延一直不敢拿出來,畢竟在己方沒有組建騎兵軍團前,這些東西拿出來完全是資敵,而且這玩意兒對胡人戰鬥力的提升只會更大,所以魏延一直引而不發。
直到前些年漢軍拿下產馬地山丹軍馬場和西域諸國,擁有了豐富的戰馬資源,魏延見時機成熟,就再也按捺不住心中躁動將馬蹄鐵和馬鐙拿了出來。
至於後者高橋馬鞍,這玩意兒倒不需要魏延發明,因為在東漢時期高橋馬鞍就已經出現,曹魏的虎豹騎就是使用的高橋馬鞍,不過受限於生產力不足的原因,高橋馬鞍在北方胡人騎兵中普及率不高。
“文長真乃大才矣!!”
在場的除了劉禪以外,哪個不是能文能武,弓馬嫻熟之輩,對馬蹄鐵和雙邊馬鐙帶來的好處,他們只需將自己代入其中就能明白,然後一臉歎服的看向魏延。
可以這樣說,馬蹄鐵和馬鐙雖然小,但它們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改變歷史,只不過以前掌握在胡人手上,而現在掌握在自己手中罷了。
魏延以微笑回應眾人,然後拿起最後一件東西,也是魏延計劃中最重要的東西,沒有它穿插戰術不過是取死之道——棉甲。
棉花在大漢種植的時間已經有十年的歷史了,目前不止在漢中和涼州在種,就連去年拿下的新州和伊犁郡也在大規模種植,畢竟棉花產生的經濟效益太可觀了,能有效的改變地方窘迫的財政,增加百姓的收入等,為穩定地方做出卓越的貢獻。
畢竟有飯吃,有錢花,誰願意造反啊。
按理說棉花產量日益增多,棉花價格應該會暴跌,但事實恰恰相反,棉花的收購價不僅沒跌反而還有所提升,至於原因也不難猜,無非是紡織技術的提升罷了。
經過多年的摸索,棉花的生產技術難題已經被攻克,堅實耐用的棉布終於實現量產,而由棉布製成的衣物一經推出就受到季漢乃至中亞地區的熱捧,更別說還有兵部這個對棉製品無限需求的部門。
在供需兩旺的前提下,除了官營的紡織廠外,大量士族、商人揮舞著金銀加入其中,只為在時代的浪潮中分一杯羹,儘管他們的加入讓原本壟斷棉製品的官營紡織廠的利益受到損害,但魏延、諸葛亮等人非但沒制止,反而鼓勵他們加入其中。
原因很簡單,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廠能消納大量社會閒散勞動力,而因在紡織廠內工作的多為女性,讓季漢能利用佔據總人口一半多的女性勞動力,這對社會的繁榮和女性地位的提升都有極大的積極作用。
為了保護女工的合法利益,目前諸葛亮已經頒發律法,嚴格規定了每名女工的工作時長,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工資等,不得以任何理由奴役工人,一經發現,情節嚴重者發配伊犁,情節較輕者沒收全部資產。
而工資的支出就是官營和民營的核心競爭力,畢竟官營紡織廠內的女工多數為被俘虜的異族女子和犯官家眷,在報酬支出上幾乎可忽略不計,若不是現在需求旺盛,兵部、民部、外貿司等部門都在定價收購,單單價格戰就能錘爆一切。
隨著紡織業的繁榮,在明清時期被大量使用的棉甲,自然就被魏延提了出來,儘管棉甲的普及是因為火器的出現,但棉甲有兩個優點是鐵甲遠不能及的。
第一,棉甲製作工藝簡單,只需取棉花打溼壓實,再用棉布、棉繩等物縫製,最後再用鐵片配合鐵釘鑲嵌,一件價格低廉的棉甲就製成了。
第二,保暖問題,隨著季漢控制區域修建擴大,西至伊犁郡的巴爾喀什湖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