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用,就算鋼鐵質量較好的南中鋼鐵廠也遠遠不及,畢竟南中鋼鐵廠的產量實在太低了。

而在洋縣周邊,則散佈著大量鋼鐵冶煉上下游產業,譬如專門加工冶煉鋼鐵所需的焦煤、木炭,用於打造甲冑、大型軍用器械金屬構件的軍械所、負責打造農用工具的匠作坊,以及用於製作新型鎧甲的的水利鍛造廠等。

這些工廠又都是人員密集型產業,因此漢中大部分人口和被高報酬吸引而來的百姓都居住在洋縣附近,機緣巧合之下造就了一個不亞於南鄭的繁華區。

想當初魏延將漢中定位為胡人聚集地,並以此來改造和漢化胡人的,可沒想到隨著勘探與開採技術的進步,導致漢中大量礦產資源被發現,再一次讓漢中的定位發生了改變。

不過漢中作為解決民族問題急先鋒的定位,不會因為漢中工業的崛起而改變,而且在官營的鋼鐵廠以及配套產業高報酬的誘惑下,再加上漢中開放的漢胡通婚政策,季漢治下的百姓都慕名而來,要麼是為了賺錢養家,要麼是為了娶個胡女當媳婦,要麼兩者皆有之。

因此,造就了洋縣的繁榮,也因大量漢人的擁入,再加上《婦女法》的保護,被遷移到漢中的胡女很快被消化殆盡,在街上一眼看去全是漢族婦女打扮的胡女。

在不知覺中,被遷移到漢中的胡人婦孺基本完成漢化,而且這些漢人都來自於天南地北,在漢中並沒有土地,只能依靠工廠的高額報酬生活,沒有在漢中定居的基本條件。

這就意味著他們早晚有一天會回到家中,這樣就能將聚集在漢中的胡人帶到天南地北,能確實有效的降低胡人串聯的機會,一兩代下來恐怕會忘了自己胡人的身份,從而徹底化胡為漢。

在巡視洋縣鋼鐵廠時,魏延還是老生長談那一套,重安全,提產量,注質量,保福利,這十二字方針是魏延要求所有國營工廠務必要做到的,這一點也得到隨行諸葛亮的支援。

然後一行人來到此行的目的地水利鍛造廠和紡織廠。

水利鍛造廠,是建立在漢水之畔的一座大型工廠,主要負責生產新式甲冑,用於錨釘在大型攻城器械、大型戰船上的鐵製蒙皮等,隸屬於軍械司,是財政部、兵部的直屬工廠。

而所謂的新式鎧甲,就是當年魏延在巡視南中時,曾讓宋星和陌刀一起研發的板甲,不過和陌刀順利量產相比,板甲量產出現可謂是一波三折。

關於板甲和扎甲的優劣,在手工打造出板甲,並在同等條件下經行對照測試後,這種討論基本已經絕跡。

畢竟相較於整體成型、甲身帶有弧度的板甲而言,扎甲的構件數量較多,加工繁瑣,因此製作過程會耗費大量人力,而且在合金冶煉技術未出現前,扎甲的甲片難以得到加強。

所以在同等重量下,整體成型以及帶有弧度的板甲,不管是在防禦性,還是在靈活性上都優於扎甲之類的甲冑。

不過扎甲有個優點是板甲永遠也趕不上的,就是便於維修,能減輕後勤壓力和國力負擔,畢竟大戰難免磕磕碰碰,有甲冑的保護人雖然沒事,但甲冑卻極易損壞。

板甲若壞了,在戰場上根本沒時間維修只能換一套新的,這無疑會增加後勤壓力,而扎甲若出現損壞直接更換相應的甲片即可,甚至不需要專業人員,士卒自己就能完成,這對動輒幾十萬人參與的大會戰而言,無疑能節約一大筆開銷。

在發現板甲的優點後,宋星和蒲元聯合在一起共同研究量產的板甲的生產工藝,最後他們在水利作坊上得到啟發,隨後研發出水利鍛錘,再加上冷熱加工的技術,一塊合格的量產板甲就被製造出來。

不過板甲的生產工藝還不太成熟,再加上即將爆發的西征,所以鍛造廠只能加急鍛造保護軀幹的板甲,即前胸和後背兩個部位,至於其它部位並